雖然人口老化是無法遏止的趨勢,但在健康飲食、長壽科技、運動健身等趨勢下,這群人卻愈活愈年輕,他們對于結婚生子、愛情、宗教、工作、心理健康和消費習慣,不但勇于突破常規,也更樂于追求自我、盡情享受人生。他們不是盲目地相信青春永駐,而是更愿意以健康的心態去生活,對生活與冒險充滿熱情,他們被稱為“逆齡族”。
非得年輕不可的壓力
每個人都有充分理由拒絕老化,女性尤甚于男性,這與虛榮心無關,與經濟生存有關。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盡管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年過五六十歲仍繼續工作,但雇主卻更喜歡青年員工。在美國和歐洲大多數地區,美容整形仍屬于不為大眾所接受的事,尤其對受傳統教育者及精英知識分子而言。但失去年輕外貌的害處更大,特別是在對外公開、講究門面的行業,這其中只有少數人可以不必在公眾面前保持青春活力,或是砸大錢維持形象,他們通常是具權威的電視(男)主播、過氣的(男)搖滾明星、電影傳奇人物(男)、電視藝人(男)、奧普拉和梅麗爾·斯特里普。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之下,人們會不自覺地追求年輕化。
“逆齡族”的定義
處于年齡混淆的新世紀,社會大眾對年齡的定義變得模糊,而且不受年齡束縛的人也越來越多。“逆齡族”不會考慮年齡所帶來的限制,也不會以必然的老死來規劃人生,他們寧可忽略這些事,不斷追求理想、嘗新、渴望婚姻和后代、向往學習,并樂在工作。
我最早定義“逆齡族”的概念,起源于我替《時代》雜志做的封面故事——《10個正在改變世界的觀念》。我解釋“逆齡族”的特征,就是“從青少年到死亡為止,始終以相同的方式和步調過生活,不會因變老而改變年輕時的愛好和夢想”。
我提出這個名稱,令許多讀者對它一見如故,興奮地寫信告訴我們:“終于有一個適合我的分類了。”但世俗觀點還是認定,人生由既定階段構成,有一定的前進方向,每到某個年齡就會進入下一個固定階段。
戴維·巴提斯康原本是貝斯手,后來轉任律師。2009年,巴提斯康開始鍛煉跑步,計劃參加2011年的倫敦馬拉松,那時他再過幾個月就60歲了。其他“逆齡族”可能用滑雪、登山等其他方式來紀念60歲的里程碑,諸如興高采烈地飲酒作樂,把自己搞得像嬰兒般哇哇叫等。這兩種行為是“逆齡族”的典型代表,這個時代很明顯一直在挑戰年齡成見。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08年為妻子希拉里助選時,曾為壓抑憤怒而發出不快的聲響。這位前領袖似乎沒準備好褪下光環,進入支持者的角色。從他身上你會發現,并非所有“逆齡族”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處境。“逆齡族”較常顯現的不是對年齡的意識增強,而是對其視而不見。巴提斯康跑步也是一樣,他并非刻意為了跟老去的年華競賽,只是剛好到60歲時發現了新嗜好,而這個嗜好正好符合他競爭心強的本性。有些“逆齡族”跟年輕人為伍是想否定自己的年齡,但有些只是沒注意到年齡的差距;有些則刻意穿得很年輕,但很多只是沒想過要隨著年齡調整穿衣風格。
各式各樣的“逆齡族”
“逆齡族”也有程度之分,有些表現得比較強烈,有些則比較輕微。它經由文化(非基因)傳染,是富足繁榮的副產品,影響所有的社會階層及年齡層。
想了解逆齡究竟風靡到什么程度,只要隨便找個熱門選秀節目,觀賞帥氣性感的年輕人和風韻猶存的六旬長者同臺競爭,便一目了然。
賽門·考爾是這類節目的幕后推手,他就是“逆齡族”的代表之一。某次接受訪問時,他說:“小時候喜歡的東西,我到現在依舊喜歡。我的喜好完全沒變……我確實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差別是我完全投入工作,幾乎到沉迷的程度。”
依舊年輕帥氣的考爾,有著“小飛俠”彼得·潘的味道,他說打肉毒桿菌“就像洗牙一樣”,是例行公事。他膝下無子,50歲首次訂婚后,結婚計劃并未開花結果。死亡對他來說很不真實,他無法參加喪禮或類似場合,覺得很難面對那種現實。
逆齡是一種日益普及的社會現象,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盡可能用相同的態度過一生。硅谷的科技神童們,如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就是“逆齡族”的另一群年輕代表,他們的偶像和啟發者是不朽的比爾·蓋茨。
輩分更高的“逆齡族”有休·海夫納,這位86歲的《花花公子》雜志創辦人兼發行人說:“我最大的驚喜,是年齡對我而言只是個數字,一個沒有意義的數字。40歲就因為癌癥或車禍過世的人,38歲算很老嗎?他已經接近生命盡頭,無論他是否知道這件事。而活到100歲的人呢?78歲時到底算多老?”2010年7月滿84歲時,海夫納仍然擁有他創辦公司的大量股票,并積極搶進更多股票,與《閣樓》雜志的所有人競價。同年的圣誕夜,海夫納用推特發布他與24歲的克麗絲朵·哈里斯訂婚的消息。
“逆齡族”像近年特別流行的吸血鬼一樣,擁有多元樣貌,很難被識破。但他們不怕大蒜,十字架對他們也沒用,更不像《暮光之城》的吸血鬼一樣,在陽光下皮膚閃閃發光。然而,“逆齡族”跟這些魅力十足的魔人卻有著重要的共同點。《暮光之城》《噬血真愛》和《吸血鬼日記》里那些性感又社會化的吸血鬼,代表了一種完美的長生不老理想——逆齡、青春永駐、熱愛追求冒險刺激,始終是這個時代的核心人物。
逆齡社會的特征
對于繁衍下一代——就像《精選完美男》的珍妮弗·安妮斯頓,或是《備胎女王》的珍妮弗·洛佩茲,挑戰大自然的繁衍法則,不按傳統婚姻生子制度,甚至像艾爾頓·約翰克服性別問題,一求體驗為人父母的人生經驗。
對于愛情——敢為愛情冒險,雖然離婚痛苦,但一旦愛情變調或人生規劃改變,會勇于另尋真愛。即便高齡也是如此,如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夫婦在結婚40年后分手,但也有破百歲還甜蜜新婚的史上最熟齡新娘與新郎。此外,由于流行文化與藍色小藥丸等藥物研發,年輕人與年長者對性生活的圓滿,也比以往更加重視。
對于宗教信仰——從單一宗教信仰,變成廣義的精神慰藉。無論是為死亡做準備或重視生命,都期望度過一個更有意義、更快樂的人生。
對于心理上的需求——講求自我認同,會像戴安娜王妃和凱特·摩絲等名人般,善于借用心理治療,來獲得心靈上的解放。“逆齡族”相信:外表年輕,心理也要健康!
對于工作——追求不停歇的生活,不是用另一種形式延長工作生涯,如成為“熟齡創業家”等,就是開發多元興趣、安排豐富活動,來填補“第二人生”。
對于消費——相較于縮衣節食的傳統老世代,“逆齡族”更樂于消費,會購買諸如旅游、汽車和娛樂服務等商品。對“逆齡族”而言,消費的有趣不是在買到完美物品,而是追求完美物品時的過程。所以,旅行要活動滿檔才好玩,蘋果產品等新潮科技是他們的最愛。注:作者為《時代》雜志歐洲總編輯。(莫難摘自《海外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