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2012年的訂閱收入將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成為該報第一大營收來源。長期以來,傳統媒體80%收入來自廣告,其余為訂閱收入。如今,《紐約時報》扭轉了這一格局,證明了“付費墻”(Pay Walls)—傳統媒體縮減在網上開放免費內容的提供而開發收費新聞模式—的新活 力。
但實際上在過去十余年中,“收費即死”已成慣例。2005年9月,紐約時報網站首次設立付費墻,訂閱費用為每年49.95美金或每月7.95美金。結果卻是網站訪問量大幅下降,沒有帶來太多付費用戶,同時又讓主要依靠廣告贏利的報紙網站雪上加霜。堅持了2年后,紐約時報還是暫停了對網站絕大部分內容的收費。可以說,這也意味著傳統大媒體數字化付費第一波嘗試的全面崩塌。
但是《紐約時報》勇敢地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2010年iPad的上市讓傳統媒體重新看到收費模式的未來。皮尤研究中心就指出,這是美國報業開始重設付費墻的新開端。曾在2008年1月宣布終止“付費墻”的《大西洋月刊》也卷土重來了。其總裁斯科特·黑文斯將“付費內容”作為2013年的一大焦點領域。他正著手組建一支“付費內容‘特種’團隊”,負責從徹底改造雜志的平板應用到試水計量付費模式的一切事項。
收費vs.免費,在過去十余年這兩個戰略的斗爭中,顯然是免費勝出。新一輪的媒體收費戰略轉換的基礎是什么?作為讀者,您是否已經做好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的一流內容支付費用的心理準備?
付費內容的轉變
如何筑起新的付費墻?媒體創新公司INNOVATION創始人胡安·森納的忠告是“體驗比品牌本身重要的多”。傳統媒體的大品牌在數字世界里可不是什么通行證,用戶期待的是適應這個新世界的體驗。出版商請打開想象力,通過平板電腦及便攜電腦帶來交互式互動體驗,重塑客戶對閱讀的開始和結尾的概念。
內容:所有有趣的方式都去試一試
關鍵詞:“互動”
APP:APP絕不等于原貌pdf版,但也無需是 過度設計的花架子。可以嘗試將信息解包,一本雜志完全可對應多個APP,從用戶需求出發來進行產品區隔
社交游戲:成功案例如Elsevier雜志推出的虛擬醫療診斷游戲“Top Doc”,其研發成本只有75美元,賣出的收益有200萬之多。國家地理雜志也開發了很多基于雜志內容的游戲,比如“希律王的墳墓” (Herod’s Tomb)、“雨林” (RainForests)
社會化媒體新方式:利用LBS、微博等讓互動真正變得鮮活、實時起來
其他:電子書、二維碼、3D等
付費模式的轉變
硬付費墻模式是完全將讀者與報紙數字內容支付模式,讀者在繳納訂閱費之前不能看到任何內容。此模式為華爾街日報自1997年1月起設立,一直到2007年華爾街日報網站都采用這種付費墻模式。
計量付費
2011年4月,紐約時報網站正式實施計量付費模式,允許用戶每月免費瀏覽20條新聞,采用這種模式后的第一季度,便獲得了22.4萬的數字內容付費訂戶。2012年4月,將免費瀏覽量減少到每月10條,這個軟性門檻還在不斷調整中。恰當的免費比例,比簡單收費更能吸引讀者支付。
殘缺吸引
殘缺吸引的支付模式是指報紙網站免費開放絕大部分新聞內容,但對本報最有競爭力的獨家新聞、獨特欄目長期維持收費狀態。它比計量付費更能維持網站常態訪問量,又能通過連載故事或突發新聞推動數字內容贏利。目前,這種付費墻模式為美國很多中小型報紙采用。
捆綁訂閱
捆綁訂閱是報紙網站在數字內容收費上的促銷策略,具體是指紙質訂戶每月增加1到2美元后,就可以閱讀報紙網站、手機和移動終端的所有內容。但是這種模式并不成功,原因在于習慣于線上閱讀的人,對于厚重的報紙已經毫無興趣,以報紙為價值核心的促銷對他們很難奏 效。
微支付
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一些小額的資金支付就能獲得一定數量的信息服務。在數字音樂、游戲、電影等產品提供商也都在積極嘗試“微支付”模式。但是相比有成熟評價和分類目錄體系的這些商品而言,“一篇讀者還未閱讀不知好壞的文章要求付費,就像把讀者拉進一個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