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改行了,是行改了
我七年前加盟新聞集團時,別人說“前微軟中國區總裁做傳媒,你怎么改行了?”實際上不是我改行,而是行改了。IT、電信、互聯網、傳媒這四個行業正在急劇融合(實際上是混戰),究竟這場“混戰”能打出什么樣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來?大家說不清楚。但是有一條,這四大產業本身的融合是被四個熒光屏所驅動。電視、電腦、閱讀器和手機,最終將出現“一云三網多終端”格局。
數字鴻溝重構了世界,把地球劈成兩半,出現一個物理世界和一個數字化比特世界。人們同時生活在這兩個世界里,在物理世界一杯可樂、一件衣服因為通貨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是越來越貴;但到了比特世界,趨勢就不一樣了,所有能被數字化的東西會越來越便宜,直到被擠成免費。同時人類也被數字鴻溝切成兩半: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的網絡一代,和他們的父輩一代有非常大不同,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代溝的差別,交流起來都很困難。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種現象:下一代比上一代的知識還豐富,他采用的工具完全不同,而且還懶得跟你解釋。
數字化智能人一代出現
整個行當似乎仍被三個定律撐著——
摩爾定律:集成線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個數,每隔18個月就增加一半,計算能力增加一半,而價格下降一半。從今天來看,現在不到18個月而已,我們的計算能力迅速膨脹。
第二個是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網絡的有用性(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就像有第一個傳真機的時候,沒有意義;再加一個人,有倆人就有意義了。所以說:利益來自于用戶的數量,用戶的數量產生價值。這個在今天已經發生了。你看最火的四家公司:蘋果、Facebook、亞馬遜、Google,他們都是以最終客戶的數量在支撐著公司市值。
第三個是庫茲韋爾定律(Kurzweil's Law):技術的力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向外擴充。人類正處于加速變化的浪尖上,這超過了我們歷史的任何時刻,更多的、更加超乎我們想象的極端事物將會出現。如果說這種情況發生,若干年之后,剛出生的小孩兒擁有的知識或者說能夠利用的知識就相當于今天的大學畢業生。
回顧人類發展階段,以工具來定義,有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還有信息時代,現在則將進入智能時代。那三個定律不但被證明,而且還以快速的方式演進。地球數字村里面的網絡一代慢慢變成了社會的主流,而且這代人還在升華,逐漸成了數字化智能 人。
你們還年輕,沒有經歷過比“速算能力”的年月。我們小時候背了一大堆招兒,背很多規則,就是為了用最短的時間準確計算。可是計算器的出現,“速算”突然就不再是競爭力了。原來說這小伙子有本事,記憶力很好。而現在把記憶的能力外包給了Google 或百度知道了。又比如這人找路能力非常強,而今天這活兒已經外包給GPS了。所以給我的感覺是人們在開始逐漸地把這些原本是自身的技能一件件地外包給隨身易得的智能設備和服務了。而這些外包使得人變得更智能。所以說智能超人在逐漸出現。
Read-Watch-Touch
新數字時代有比較明顯的變化。1990年代以前是Read,2000年開始出現Watch, 而今天我覺得就是Touch。有三個角度可以見證這一變化:設備、服務和用戶行為。從設備來看,1990年代的時候電腦普及,2000年時是各種高清屏幕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大家在網上看視頻了。而今天,是各種觸屏智能設備為主導。從服務角度來說,1990年代最火的是讀雅虎網頁,2000年最火的是看Youtube視頻,到現在幾乎被APP給取代了。人們估計到2015年APP的盈利規模會達到370億美元。這個過程是什么呢?核心就是從原來的數字化數據變成數字化產品。它怎么改變了人們的行為呢?比如音樂,一開始是Napster,然后到iTunes,今天是Spotify。人們的行為也從原來的購買內容到今天內容實現云端保存云端閱讀的消費模 式。
手機成為人的數字器官
未來字典里所有的名詞都是圖片,所有的動詞都是一段視頻,這是一個全媒體的概念,其實也是從觸控開始推過來的過程。然后人們的行為就變了。服務的變化從原來給你一大堆數據,到今天給你一個產品—就是APP。
這么一個變化過程對整個產業的沖擊就特別大。我們的同事拿給我一組數據看,說今天人們消費傳媒的時間分配,大約40%在電視上消費內容,25%在互聯網上,12%在移動,13%在廣播,紙媒有5%,其他還有5%。其中上升最快的當屬移動,將會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今天手機的狀態已經完全不同,手機已經不光是打電話的工具了,它已經相當于人身體的一部分,是人身體延伸的數字器官。
我以前還問過大家,上床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機的,還有起床睜眼就看手機的各有多少,絕大多數人舉了手。我看了一個數據,手機數量遠遠多于牙刷。而且做了一個調研,65%的人寧可分享牙刷也不分享手機。所以它已經變成了人的一部分了。每個手機里平均下載的APP有41個。而APP里面,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游戲占36%,社交占25%,娛樂占11%,新聞占4%。這個過程當然還在發生著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就會讓你想,這對傳媒行當大概是一個什么樣的沖擊。
APP改變一切,APP就是一切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體會就是說觸控的出現、智能超人類的出現,對于我們傳媒人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某種程度上也帶來了機會。從這塊來看,我就看到這個產業里的一些發現,將來每件事都有APP。任何一個東西都有一個APP告訴你如何做。比如蘇寧,蘇寧的挑戰不見得是京東而是APP。
在觸控時代,每個東西都有觸控屏,或者受其控制。以前我們說人的生活被四張屏所控制,現在控制生命里面和我們最近的第一屏就是“移動屏”。今天的故事變了,最方便的屏看內容,而且人們已經常常有第二屏、第三屏,一屏控制另外一屏,同時在發生著。所以像迅雷公司剛剛推出了“手雷”這樣的服務,像嘀咕公司推出“火兔”等等,這些都是在這方面進行的摸 索 。
另外就是所謂的展示廣告,感覺不樂觀。像BuzzFeed等公司是零展示廣告,它擁抱的是新的、本地的、移動共贏、更友好的廣告方法。盡管移動廣告比重今天還比較小,但是它的增長速度會越來越快。今天在互聯網上人們花的時間大概是28%,而廣告占13%,所以很明顯這個廣告中間有空,這里有500個億美元的空間,大家會在這里有一個比較大的突破。
簡單來說,從產業融合到世界變成數字化地球村,到今天的觸控時代,到逐漸出現的智能超人,這是讓我一直在思索的,我們傳媒的位置在哪?錢從哪兒賺?在體驗時代,沒有內容就談不上體驗。所以作為內容制作者的“廚子”的存在價值依然在,只是商業模式、結合的方式不同,今天所謂的內容為王還是終端體驗為王的論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話 題。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