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心勃勃的保險資管創新者們或許根本不會想到,他們獨具匠心的業務設計,在既往的政策監管壓力不復存在后,竟會因審計師的不同意見,面臨卡殼的尷尬窘境。在“大資產管理行業”雛形漸露、各細分領域人才流動異常活躍的背景之下,出身券商、基金的保險資管業務精英在發揮自己創新專長的過程中,面對復雜嚴苛堪稱各類金融機構之冠的保險企業會計體系,似乎還需要付出更多的磨合成本。
類資產池緣起
自2012年下半年至今,伴隨著一系列監管新政的發布,保險資產管理創新亦強力“開閘”。相比于宏觀層面在經營模式和總體投資策略上的創新,保險資管在微觀層面的業務工具創新,其效果更可謂“立竿見影”。而以類資產池業務工具“盤活”保險資管的存量配置資產,則憑借其對提高保險資管公司資金使用效率所能產生的巨大效用,成為諸多保險資管企業進行業務工具創新的重點方向。
“保險資管公司首要的原則是資金保值,為此,保險資管公司往往會去做大量的協議存款或者購買大量的低風險債券。這部分資產在配置完成后,一般處于‘休眠’狀態,直至其到期。被這部分資產所占用的資金,事實上也屬于低效使用。”一位保險資管人士表示,如果能在資產配置結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這些被占用的資金釋放出來,就能極大提高保險資管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有可能為保險資管業績的提升提供助力。
既要求“原有資產配置不變”,又要求將資金釋放出來,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訴求,通過在保險資管的配置資產上引入收益權的概念得以解決。
以保險資管公司近些年配置頗多的協議存款為例。伴隨著降息及債務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量中占比的提升,各銀行為保險資金開出的協議存款利率也從2011年年底的高位持續下降。大型銀行目前的協議存款利率大多已降至5%以下,多數城商行開出的協議存款利率雖在5%至7%不等,但保險公司持續配置高收益協議存款的難度仍不小。
在此背景下,將收益率較低的協議存款“盤活”,用騰出來的資金進行新的投資,以彌補低收益資產帶來的機會成本,成為保險資管公司最理想的選擇。
為此,以光大永明資產管理公司為代表的保險資管企業便提出,可以對高收益及低收益的協議存款進行組合,作為基礎資產,然后將其打包成為受益權產品,并以一定比例將其分為優先部分和劣后部分,優先部分以固定收益率由商業銀行認購,劣后部分由于承擔更大風險但收益率也無上限限制,而由保險公司認 購。
“比如有存款利率在5%到7%的多款協議存款,就可以打包,然后按8:2或者7:3劃分這個受益權產品的優先部分和劣后部分,優先部分可以用5.3%、5.4%乃至更高的收益率出售給商業銀行,銀行就拿這個固定的收益,而保險公司則認購劣后部分,并可以獲得更高一點的收益。”一位保險資管業者表示,按照這樣操作后,這些協議存款依舊放在“銀行存款”的科目之下,但通過優先部分釋放出的80%乃至90%的本金卻可立即用于配置其他收益率更高的資產,而不必在銀行賬戶里“睡到到期”。
對于光大永明正在進行的這一嘗試,多數保險資管業者的態度不僅是“樂觀其成”,更是“寄予厚望”,因為一旦光大永明成功打開類資產池業務的操作路徑,整個保險資管行業都將因此享受到業務創新的“溢出效應”,由此得以釋放的保險資管資金在體量上或可達千億級別。
審計師喊停
無獨有偶,在光大永明嘗試類資產池業務的同時,另一家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亦將注意力投向了“盤活”配置資產上。不過,他們的嘗試卻很快在公司內部遭遇挫折,阻力的來源正是內部審計人員的不同意見。
在協議存款之外,各類收益率不等的債券可算是保險資管企業進行資產配置的絕對主力品種。其中大量的低收益長久期債券,正是資管公司希望進行類資產池業務創新的標的資產。按照構想,這些原本只能持有至到期的低收益債券,可以和高收益債券組成資產組合,打包為類似前述協議存款組合的受益權產品,進而釋放被低收益債券占用的大量資金。
可是,不同于協議存款受益權產品只是在“銀行存款”會計科目下“來回倒騰”,由于大量低收益債券在配置時便被列入“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下,一旦這類債券被設計成受益權產品,就需要從“持有至到期投資”轉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下,而這一做法受到審計人員的抵觸。
對此,一位曾多次參與保險企業年度審計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表示,在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及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業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有關事項的通知》等相關文件中,均未對保險資管企業的資產重新分類做出限制性規定。根據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協議存款、債券等所屬的金融資產可分為四類,分類的標準就是投資交易目的和經濟實質,因而企業對于金融資產分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
“問題應該在于兩方面,第一,如果把債券的受益權轉讓給銀行,那么這部分債券還是否屬于持有至到期的資產配置。這個在會計定性上會有疑問。第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下的資產是以攤余成本計量,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下的資產則是以公允價值計量,這種計量方法上的差異,也會令審計人員感到擔憂。”這位會計師事務所人士認為。
一位保險企業會計人員則直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本身就是企業進行“盈余管理”乃至操縱業績的主要“捷徑”,尤其對于保險企業來說,放行資管公司將低收益債券調整入該科目項下,“會產生極大的道德風險,這是內部審計人員以及外部審計機構都很忌諱的事情”。
但如果將被用作基礎資產的低收益債券繼續保留在“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下,那么如何為這部分資產提供受益權的憑證,同樣是保險資管業務創新人員難以解決的問題。
“保險企業的會計向來是各類金融機構中最為審慎的,這和保險企業的特殊性以及以往出的問題有關。”一位保險資管公司風控部門負責人表示,“伴隨著保險資管創新越來越多與信托、券商的做法趨同,這種摩擦只會越來越多。這一方面是考驗會計乃至風控人員的操守,也在考驗資管業務創新負責人的智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