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央政府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力度的加大,黑龍江省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從總體看,黑龍江省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相對滯后。因此,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也是促進黑龍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25-02
一、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1.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實施
黑龍江省自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來,不斷擴大廣播電視覆蓋面,2010年,已經基本完成“村村通”工程各項任務。實施1 654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直播衛星)工程,建設模式為衛星直播。完成了全部62 233套直播衛星設備的發放安裝調試、用戶信息采集上傳、智能卡開通的任務,解決了1 804個村62 233戶約30萬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超額完成271個村。并按照黑龍江省廣電局制定的考核驗收標準和要求,完成了市、縣的驗收工作,直播衛星覆蓋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2.農家書屋工程有序開展
黑龍江省積極制定農家書屋工程“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建設農家書屋工程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實施辦法和組織領導等,全面啟動了全省農家書屋建設工程。通過積極建設“農家書屋”促進“文化育民”,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文明示范帶建設,在條件適合的村組開展“農家書屋”建設,并通過多方籌集配送大量書籍。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工作開展3年來,共投入4 000多萬元,全省13個市地、65個縣(市)、907個鄉鎮,共建成農家書屋3 270個,惠及農村人口774萬人,覆蓋率達36%。服務群眾2 010 824人次,借閱圖書3 008 794冊,基本解決了農村群眾看書難的問題。
3.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建設工程順利開展
近年來,黑龍江省不斷加大對鄉鎮文化站的投入,2007年已投入600萬,完成改擴建15個文化站、巧150個文化室。2008年已投入1 829萬,改擴建13個文化站、改擴建437個文化室。2009年計劃改擴建30個文化站、改擴建420個文化室,文化站市級建設資金300萬、文化室建設資金1 260萬已經到位。到2010年已經完成“十一五”規劃的136個文化站,1 578個文化室的建設目標,現建成的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90%以上的都在發揮著文化主陣地的作用,廣大的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的文化權益。
二、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尚不完善
第一,黑龍江省農村文化管理體制不順。農村公共文化主管部門職能仍舊沒有徹底轉變,公共文化主管部門職能不清、管理不力。
第二,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法律機制不健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很多方面,諸如經費保障、管理體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缺乏具體的、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規,政策法規不夠完善,缺乏剛性的支撐體系。
第三,缺乏科學的績效評估機制。黑龍江省尚未研究提出符合黑龍江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未將其納入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與其他相關行業規劃相銜接。由于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績效考核缺乏一套完整的量化指標評價體系,致使各級政府無法將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建設的責任層層分解,難以推動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農村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在黑龍江省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隊伍不能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到重要的位置,多數地方領導、政府部門把文化建設作為軟任務、軟指標,或者僅僅把文化建設作為形象工程、作為宣傳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文化管理隊伍不能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和服務作用。基層文化單位的隊伍不穩定,人才嚴重缺乏。許多有才華、有能力、有關系、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文化人才因為基層文化部門條件差、待遇低而改行、“跳糟”、“走為上”,導致農村的文化精英流失嚴重,文化骨干隊伍不穩定,專業人才缺失。
3.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缺
黑龍江省農村縣、鄉、村級文化基礎設施與城市比較十分薄弱,陳舊落后。設施缺乏的現狀嚴重影響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甚至有些服務尚無條件開展。鄉鎮文化館、村文化室由于缺乏基本的文化設施,導致長期閑置不用;縣級圖書館很少購置新書,而且農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書籍不多,面向農村發行的報刊更是有限;“農家書屋”數量仍然偏少,同樣面臨著圖書匱乏,流動性較差,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看書難的問題。
4.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匱乏
黑龍江省廣大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比較少,有利于提高農民群眾素質的各類培訓還不多,文化活動的內容相對陳舊粗糙,缺乏吸引力,形式單調,農民參與度不高。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仍然有部分農村存在“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的現象。“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還是許多地方農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
5.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足
黑龍江省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非常薄弱,全省文化建設投資基本上靠政府,保障農村基層文化工作的經費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鄉鎮文化事業經費大都沒有列入財政預算,許多文化站因經費短缺、發展困難,個別文化活動站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農村圖書室、閱覽室因缺乏經費,館建規模不夠,圖書更新緩慢,館藏總量不足,不能滿足農民閱讀的需求。雖然近年來黑龍江省逐年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但多用于年久失修、恢復文化站建設或贈送部分設施設備及圖書,相對于農民實際文化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三、完善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對策
1.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機制
第一,改革農村文化管理運行體制,營造建設的制度環境。政府應該改革文化行政部門職能重疊的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自身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管辦分離,改變長期以來文化主管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 ,切實把政府的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第二,強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建立全方位的績效評估體系,提高財政效率,量化指標,確保績效的具體與明確化,同時積極引導農民對評估的參與。
第三,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鼓勵采取多種形式對公共文化服務績效進行評估監督,以保證評估的客觀公正性。
第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法規,保證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序開展。該根據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批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及指導性意見和規劃等等。
2.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
第一,改革人事制度以選拔人才。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從業人員應該實行職業資格管理制度,加強規范化管理,通過“聘用、聘任”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培養、使用、激勵、評價為主要內容的新的人事制度和科學有效的考核指標體系。
第二,優化工作環境以吸引人才。根據人才需求預測和需求目錄,政府應該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人才引進計劃和相應的引進政策,落實保障措施,營造良好的文化人才成長環境,不拘一格,廣開渠道,采取靈活多樣的優惠政策引進人才。
第三,加大培訓力度以培養人才。政府應該制定人才培養規劃,采取院校培養、崗位培訓、業務交流等多種方式,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訓、輪訓力度,加強農村文化專業隊伍、文化經營隊伍和文化管理隊伍的建設。
第四,增設學科專業以儲備人才。政府應該創新完善高校專業設置,在黑龍江省屬高校如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等高校現有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調整和增設一批文化建設相關學科專業,招收培養青年學生,著手建立以文學、音樂、美術、書法、攝影、戲曲、民間藝術以及相關藝術門類的專業藝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一體的文藝人才庫,對納入人才庫人員,通過開展繼續再教育、組織學習觀摩活動等方式提升他們的專業素質。畢業后充實到農村基層文化戰線,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長遠發展積累儲備足夠的人才。
3.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物質保障,黑龍江省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建立健全農村各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僅要增加資金投入,修建、重建大量設施,更要整合農村文化資源,有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規劃的制定應該符合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著眼長遠,廣泛聽取有關專家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民為對象,按照“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完善功能、分級配置”的基本思路,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加大建設力度,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實用高效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4.積極開展農村公益性文化活動
各級政府應該按照業余自愿、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等時機,組織開展花會燈謎、文藝演出、書畫展覽、讀書征文、體育健身、勞動技能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發動群眾廣泛參與,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繼續開展以“送思想、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送法律”為內容的“五送”進農村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各級政府應該積極扶持熱心公益文化事業、有文化特長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專業戶,扶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文化室、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農民樂隊、民辦博物館、民間職業劇團和業余劇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
5.加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入
完善投入機制,夯實發展基礎,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物質保障。財政是政府集中資源和調控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財政渠道的支農資金是政府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對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十分重要。黑龍江省建設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按照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明確要求,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社區及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主要用于推進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社區文化站、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農家書屋等重點惠民工程的建設。要在市財政設立社區及鎮村專項文化建設資金,不斷提高用于城市社區、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的比例,并努力保證其以不低于當地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逐步增加。
參考文獻:
[1] 李燕.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科學社會主義,2006,(6) :84-86.
[2] 閆平.試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理論學刊,2007,(12):112-116.
[3] 羊守森.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8,(12):5189-5190.
[4] 韓軍.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J].黨政干部論壇,2008,(3):84-86.
[5] 李小群,吳興國.安徽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芻議[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3.
[6] 張云峰,郭翔宇.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J].學術交流,2010,(3):185-188.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