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研究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現狀,從技術創新的投入、研發、產出和結構出發,并與國內裝備制造業發達省份進行比較,剖析造成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從技術創新動力機制影響因素的角度,提出了六點參考性建議,如加快企業制度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企業管理水平以適應現代化管理的要求、加大技術創新加入產出以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等。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企業管理
中圖分類號:F4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39-02
引言
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的基礎性產業,為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生產技術設備,對我國工業化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鎮,早在建國初期,就依靠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發展的優勢,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遼寧省作為傳統的工業強省,省內制造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7個大類。裝備制造業承載著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進傳統設備、發明高新設備的使命,技術創新能力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更是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分析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現狀,對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遼寧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著重強調要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發展。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工業強省,制造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遼寧省的裝備制造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制造業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以來,遼寧省工業迅猛發展,每年都保持著15%以上的增長率。2011年,遼寧省全年工業增加值10 6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2011年,遼寧省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31.8%。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6%,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6%,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3%,通用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5.7%,金屬制品業增加值增長23.4%,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9%。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19.3%。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14.2%,煙草制品業增加值增長8.5%,飲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6%。冶金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17.6%。石化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18%。①
然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與國外先進地區仍有很大差距,其勞動密集型為主、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特點也沒有得到本質改變。技術創新能力依然較弱,主要先進設備仍需依賴進口。管理創新水平不高,技術創新活動組織結構不合理。
二、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問題分析
(一)技術創新所需經費投入不足
技術創新投入關乎創新活動的開展,是技術創新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自籌資金、政府科研項目基金和財稅補貼。金融資本市場參與投資較少,使得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明顯不足。
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指標中,普遍采用RD經費支出指標進行技術創新投入的評價,在此遵循此慣例。2009年,遼寧省裝備制造業RD經費支出232.37億元,占全國RD經費總支出的6.5%,為江蘇省裝備制造業RD經費支出的1/3。2009年,遼寧省制造業相關科研項目29 032個,項目經費支出165.31億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5.7%和5%,在全國范圍內屬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技術創新研發吸收改造能力較弱
遼寧省裝備制造業企業規模較小,沒有足夠的研發經費和科研人員參與,造成研發能力普遍較弱。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方面滿足了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市場結構的諸多不合理。我國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傳統低端產品的擴大生產,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不關注技術創新,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產能低甚至不具備生產能力,造成了低端產品供給過剩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兩難局面,企業盈利點低,在全球化市場經濟浪潮中逐漸喪失了競爭力和話語權。
企業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也是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不僅要能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引進來,而且能消化甚至改進相關技術為我所用。2010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引進經費支出386.1億元,消化吸收經費支出165.2億元,這與發達國家消化吸收經費支出應高于引進經費支出的經費投入比重相距甚遠,這也是造成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發能力較弱的原因之一。
從專利申請數量上來看,2010年遼寧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共申請專利4 311個,其中,發明專利1 496個,有效專利2 111個,全國占比分別為2.1%、2%和1.87%。這表明遼寧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三)技術創新成果市場化程度不高
技術創新活動作為提高裝備制造業生產能力的關鍵,直接反應在創新成果實踐應用所帶來的豐厚的經濟效益上。2009年遼寧省技術市場成交額為119.7億元,占全國的4%;2010年遼寧省技術市場成交額為130.68億元,占全國的3.3%。① 2009—2010年度,遼寧省的技術成果交易額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比出現負增長。
(四)技術創新活動組織結構有待完善
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技術創新活動的發起者和受益者。然而技術創新活動的長期性、高成本和經濟效益的不確定性使企業望而卻步,政府的科研基金無異杯水車薪,企業自籌資金成本過高,研發機構多處在半停滯或停滯狀態,這造成了企業只能處在傳統的生產-銷售的保守經營模式下,走別人走過的老路,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市場,更無從談起因技術創新成果帶來的潛在壟斷利潤。企業并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核心和主體。
作為技術創新活動的服務性機構,政府和科研院校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較弱。科研院校擁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可觀的項目研究經費,但卻與企業合作交流較少,閉門造車,降低了技術創新的效率。
三、針對如何提高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建議
裝備制造業在遼寧省工業中占有很大比重,對遼寧省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針對上述關于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現狀的分析,建議如下。
一是加快企業制度改革。將分散的、低產能高消耗的企業加以整合,實現產業化和規模效益;在產業化集聚效應下,壓縮成本,合攏資金,集中力量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形成以企業內部研發為核心的自主創新體系。對于具有重大長遠意義的可實施科技項目,可以由國家資本帶頭,整合相關產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爭取在世界高新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增強企業內部管理水平。高效率信息化的企業會把內部消耗最小化,更好地適應市場的變化,建立和完善企業管理制度,保障企業良性健康發展。企業自身要建立和完善研發機構,加強內部研發人員的培養,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市場品牌。
三是“產學研”密切結合,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組織機構體系。保障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根據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要求,與科研院所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高等院校在注重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多與當地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企業創新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四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稅收措施,如企業研發費用按150%予以稅前加計扣除、所得稅稅率由25%降至15%等,但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地方稅收減免、促進當地企業與外地同類先進企業交流學習、促進金融資本市場合理有序進入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營造裝備制造業產業技術創新大環境等政策支持都將更加有效地推動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活動的進行。
五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解決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能力較弱的根本途徑,不僅要不遺余力地推進自主創新,而且要加強與國外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的合作交流,加大消化吸收經費支出,通過技術引進、項目合作等措施,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工藝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
六是加強人才培養。市場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我國有著龐大的、較為廉價的勞動力群體,這是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加強熟練工和高級技工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熟能生巧,推陳出新,在細節上做到創新,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