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廣東省上市公司2008—2011年的面板數據,考察了廣東省上市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回歸分析了影響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的因素。結果發現:廣東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總體稅負較重;公司規模、國有股權比例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盈利能力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呈顯著負相關;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比重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沒有顯著關系。
關鍵詞:廣東省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面板數據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54-02
企業所得稅是指國家對境內的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所得稅[1]。現行企業所得稅法實行統一的內外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稅率,最高法定稅率為25%,但也存在不同的優惠稅率如20%、15%,確立了以“行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為導向的稅收優惠政策。由于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及企業的稅收籌劃行為,企業適用的法定稅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水平。學術界采用企業實際所得稅率(Effective Tax Rate,以下簡稱ETR)衡量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水平。2008年,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廣東省上市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如何,有哪些公司特征因素影響廣東省上市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這些問題關系到廣東省上市公司自身的長遠發展及廣東省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本文利用ETR測算廣東省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并對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比重、盈利能力、國有股權比例等公司特征因素與ETR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在我國,規模大的上市公司更易受投資者的關注及證監會等監管部門的監督,稅務當局在對其進行稅收征管時,會更加嚴格細致。由此,本文假設:
假設1:公司規模與ETR呈正相關關系。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籌集經營性資金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凈支出、匯總凈損失、金融機構手續費以及其他費資本化支出)可以在稅前扣除。公司的負債利息可以在稅前扣除,從理論上可以預期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能夠獲得較多的稅前扣除,從而降低稅負。由此,本文假設:
假設2:資產負債率越高,則ETR越低,兩者存在負相關關系。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按照規定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準予扣除。同時為鼓勵企業技術設備更新,準許使用加速折舊法。所以固定資產越多,則折舊越多,稅前扣除越多,應納稅額越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越高,相對稅前扣除越多,稅負越低。由此,本文假設:
假設3:固定資產比重與ETR呈負相關關系。
盈利能力越強的企業越有動機去進行稅收籌劃,以達到節稅的目的。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為企業服務的咨詢行業也較發達,廣東省上市公司往往會請專業咨詢機構進行稅收籌劃,降低企業稅負。由此,本文假設:
假設4:公司盈利能力越強,ETR越低,二者呈負相關關系。
國有股權比例越高,說明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因此會為政府承擔更多的財政支出,企業所得稅是政府向企業收取資金的重要渠道,存在國有股權的企業會通過該渠道承擔額外的稅負以維系政府的支出[2]。因此,國有股權將導致公司稅負的上升。由此,本文假設:
假設5:國有股權比例與ETR正相關。
(二)樣本選擇
為測算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廣東省上市公司的企業所得稅負擔水平以及檢驗影響廣東省上市公司的ETR的公司特征因素,本文采用面板數據,選取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市場上市的2008—2011年注冊地在廣東省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在此基礎上,還執行如下篩選條件:(1)剔除金融行業的上市公司;(2)剔除當年新上市公司;(3)剔除數據有缺失的公司;(4)剔除稅前利潤小于或等于0的公司;(5)剔除ETR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國泰安數據庫、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所用數據處理軟件為Stata 10.0。
(三)變量與模型設計
本文采用ETR衡量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ETR計算公式如下:
ETR=(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稅前利潤
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廣東上市公司ETR,具體模型如下:
ETRit=β0+β1SIZEit+β2LEVit+β3FAPINTit+β4ROAit+β5SOPit+β6-8YEAR09~11+εit
其中,i表示第i家公司,t表示所在年度,范圍從2008年至2010年,β表示回歸系數的值。SIZE表示企業規模,本文使用期末總資產來表征,考慮到期末總資產數額較大,在回歸方程中會影響其他變量,故對期末總資產取自然對數替代。LEV表示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本文用期末負債總額占期末總資產之比表示。FAPINT表示企業的固定資產比重,用期末固定資產凈額占期末總資產之比計算。ROA表示企業盈利能力,本文選取當期凈利潤占期末總資產之比表示。SOP表示國有股權比例。YEAR09~11為年度控制變量。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 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1 各年度ETR分布
表1報告了各年度ETR分布情況。由表1可知,2008—2011年各年度ETR均值分別為25.88%、25.82%、26.32%、28.89% 。2008—2009年ETR略有下降,2009年后ETR開始上升,2010年比2009年增加0.5%。2010—2011年增幅較大,達到 2.56%。這是由于廣東省上市公司注冊地多位于經濟特區,在2008年以前享有稅收優惠較多,而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行后,低稅率的優惠政策被逐步取消,所以2008—2011年廣東省上市公司的企業所得稅平均實際稅負逐步遞增。2008—2011年總體ETR均值為27.07%,高于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25%的法定稅率,說明廣東省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總體稅負偏重。
表2 各解釋變量2008—2011年全樣本描述性統計
表2報告了各解釋變量2008—2011年全樣本描述性統計。公司規模(SIZE)的均值為21.68。資產負債率(LEV)均值為44.56%,最大值為6.35,最小值為7.5%,說明廣東省上市公司在在資產負債率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固定資產比重(FAPINT)均值為22.46%,最大值為92%,最小值為0.06%,差異較大。由于各公司從事行業不同,導致固定資產比重不同,比如,制造業公司需要廠房、機器設備等大量固定資產投入,故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較高;而房地產業公司固定資產占公司總資產比重較小,主要原因在于該類公司主要靠自有資金及舉債經營。公司盈利能力(ROA)公司間差異也較大,最大值為12.2%。最小值為1.7%,均值為6.7%。國有股權比例(SOP)均值為8.3%,最大值為79.04%,最小值為0。廣東省上市公司部分以國有企業改制上市而來,因此,部分公司股權中中存在國有股權。國有股權比例最高比例達到79.04%,平均值為17.59%。
(二) 回歸結果分析
表3報告了通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2008—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的結果。結果表明,公司規模(SIZE)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公司的規模越大,其實際稅負ETR越高,大企業相對于小企業要受到政府管理部門更加嚴格監督,受到稅收征管更加嚴格細致,假設1通過檢驗。
表3 回歸結果
*表示10%的水平下顯著(雙尾);**表示5%的水平下顯著(雙尾);***表示1%的水平下顯著(雙尾)。
資產負債率(LEV)的估計系數為負,但并不顯著。假設2未能通過檢驗。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為降低財務風險,選擇了保守的籌資政策,不敢輕易過多舉債。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需要對投資者公開,為維持較高的賬面利潤,并未過多考慮債務避稅功能,實際經營過程中降低了公司的負債程度,從而削弱了債務“稅盾”的作用。
固定資產比重(FAPINT)估計系數為負,但并不顯著,假設3也未能通過檢驗。從企業自身角度講,作為上市公司,自然想有一個較為“美觀”的財務報表。如果固定資產計提較多的折舊,會引起相關費用的增加,從而降低企業利潤,導致企業的財務報表變得不那么“美觀”。這會降低投資者對其投資的熱情,這是上市公司不愿看到的。還有一種可能是,部分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較少,固定資產折舊帶來的稅前扣除較少,對ETR影響較小。企業可以尋求其他的籌劃措施,以替代固定資產折舊上的稅收減免。
盈利能力(ROA)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顯著性達到1%,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其實際稅負ETR越低。隨著企業贏利能力的增強,企業的避稅動機就越強烈,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節稅,甚至偷逃稅款以降低其稅負。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有能力聘請專業的咨詢機構進行稅收籌劃,這些機構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稅收籌劃建議,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節稅效果,從而降低企業的ETR。假設4通過檢驗。
國有股權比例(SOP)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隨著國有股權比例的提高,企業的ETR也會增加。國有股權比例越高,說明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越密切。政府為實現政治目標,需要大量開支,與政府關系密切的企業便有可能為政府承擔這些支出[2]。存在國有股權的企業會通過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形式承擔額外的稅負以維系政府的支出。假設5通過檢驗。
結語
研究表明,自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實行以來,廣東省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存在逐步升高的趨勢,且從總體上看上市公司企業所得稅稅負較重。此外,實證結果表明,公司規模、國有股權比例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盈利能力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呈顯著負相關;資產負債率、固定資產比重與企業所得稅實際稅負沒有顯著關系。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為政府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提供依據,為企業合理安排稅負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三號.
[2] 吳聯生.國有股權——稅收優惠與公司稅負[J].經濟研究,2009,(10):109-120.
[3] 王延明.上市公司所得稅率變化的敏感性分析[J].經濟研究,2002,(9):74-80.
[4] 王昉.中國上市公司所得稅稅收負擔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1999,(5):49-5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