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銀團貸款分為國際直接銀團貸款和間接銀團貸款。國際直接銀團貸款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廣泛采用的中長期融資方式。國際銀團貸款中,各當事人之間存在的法律關系,包括銀團內部和外部的法律關系。直接銀團貸款和間接銀團貸款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所不同。分析國際銀團貸款的當事人之間特有的法律關系,明確銀團貸款中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利于商業銀行保護自身權利。
關鍵詞:國際銀團貸款;法律關系;當事人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94-02
一、國際銀團貸款的概念與分類
銀團貸款又稱為辛迪加貸款(Syndicated Loan),是由獲準經營信貸業務的一家或數家銀行牽頭,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參加而組成的銀行集團,基于相同的貸款條件,采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資的貸款方式。
直接銀團貸款是指在牽頭行的統一組織下,借款人與各成員行組成的銀團直接進行談判并共同簽訂同一份貸款合同,按合同規定的條件、額度發放貸款,并委托一家或數家銀行統一負責貸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間接銀團貸款是先由牽頭行向借款人提供或承諾提供貸款,然后由牽頭行把已提供的或將要提供的貸款轉讓給參與行。間接銀團貸款最突出特征是貸款本身的交易,即銀行在提供貸款之后,再將自己所承擔的貸款份額以某種方式轉讓出去,因此又將間接貸款稱為貸款交易。
二、國際銀團貸款中的法律關系
(一)直接銀團貸款的外部法律關系
1.牽頭行與借款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借款人為了籌集巨額中長期資金,通常會選擇委托具有豐富市場經驗、信譽良好的國際大銀行作為牽頭行。二者間的關系也隨貸款交易階段而變化,以簽訂貸款協議為界,分為協議簽訂前和簽訂后兩個階段。
在前一階段,二者之間的關系以貸款委托書為基礎。借款人授權牽頭行組織銀團貸款的憑證是向后者出具委托書,它既表明借款人對銀團貸款一般條件承諾意向,又是牽頭行組織銀團貸款的授權依據。關于委托書的性質,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借款人與牽頭行之間不是一種委托代理合同關系,原因在于不能夠確定委托書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因此,這段時間內牽頭行與借款人的關系不構成法律上的委托代理關系。牽頭行以自己的名義物色貸款行,組織銀團貸款,只需盡到商業道德上的義務即可。一旦國際金融市場發生變化危及銀團組建,或在組團中由于貸款成本過高等原因導致組團失敗或無法按期組團,牽頭行不負法律上的違約責任。
銀團貸款協議簽訂后,牽頭行與借款人的關系發生變化,或成為銀團中的普通貸款行,或成為該銀團的代理行。如果牽頭行變成國際銀團中的普通貸款行,那么牽頭行與借款人之間便是基于國際銀團貸款協議的債權債務的關系;如果牽頭行變成國際銀團的代理行,那么牽頭行與借款人之間則變成代理行和借款人間的關系。
2.代理行與借款人之間的關系
代理行作為貸款銀團的代理人,通常由牽頭銀行擔任,也可以指定其他銀行。代理行一方面作為普通貸款行與借款人基于貸款協議產生債權債務關系,另一方面作為銀團的代理人與借款人產生關系。
代理行作為國際銀團各參加行而非借款人的代理人,是一種行政事務性的代理。除非貸款合同有相反約定,代理人除了向被代理人承擔義務之外,并不向其他任何人承擔義務。因此,在參與行未提供貸款而違約的情況下,借款人不能就代理行提起訴訟;借款人一旦向代理行償還了貸款相關款項,也就解除了借款人的義務。
3.全體貸款行與借款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各參加行與借款人之間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是通過代理行發生間接的聯系,但就法律性質而言,二者之間卻是直接的法律關系,是一種基于貸款協議發生的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
4.擔保人與借款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擔保人與借款人之間是一種可能的債權債務法律關系。在借款人未違約時,這種關系處于不確定狀態。一旦借款人不能還本付息,擔保人就要承擔還款責任。擔保人在履行擔保責任后,這種可能的債權債務關系變為現實。此時,擔保人對借款人享有代位權和求償權。代位權是指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權利之權利,是一種從屬于債權的特別權利。擔保人在履行擔保責任后,它對借款人便享有代位行使貸款行對借款人原有的一切權利。同時,擔保人還享有求償權,即有權憑其擁有的貸款擔保物權或抵押,從借款人那里得到賠償。
(二)直接銀團貸款的內部法律關系
1.牽頭行與其他參加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貸款協議簽訂前,牽頭行有可能因錯誤說明而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貸款協議簽訂后,牽頭行如果成為普通貸款行,它與其他貸款行之間就是貸款行之間的關系。如果成為代理行,則在貸款行之間的關系上又多了一層代理關系。
2.代理行與其他參加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代理行與其他參加行之間是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通常情況下,牽頭行自國際銀團貸款協議簽署就擔任代理行,但有時也另行指定一家獨立的參與行作為代理行,或者由牽頭行的分支機構充當代理行的角色。
這種關系通過銀團貸款協議中的代理條款加以確定,適用代理的一般法律規則。國際銀團貸款中,無論合同是否規定,都適用代理的一般原則,要求代理行在履行自身義務時必須盡技術、注意和勤勉的義務,并且必須在向其本人提供合理與必要的保護的前提下行使代理權利。
3.參與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在銀團貸款中,各貸款銀行并不為組建銀團投入任何資本,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的義務相互獨立。各貸款銀行將一部分貸款事務由各行自行處理,不成立共同管理機構,且回收貸款本息的權利相互獨立,不共擔風險、共享收益。
有學者認為,貸款銀團是銀團成員按同樣條款和條件向同一借款人放款所采取的結構而已,是銀團成員按照載入同一貸款文件的條款和條件向借款人發放的數筆獨立貸款的集合,銀團成員彼此與借款人權利義務關系獨立。
筆者認為,貸款協議簽訂后,銀團參與行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貸款協議之上的一種合同關系。各成員行之間地位平等,遵照按份之債原則,貸款行按照貸款協議中規定的貸款期間,分別向借款人提供其在貸款協議中承諾的貸款份額,貸款銀團參與銀行之間并不存在連帶權利與義務關系。如果一家銀行不提供規定的貸款份額,銀團其他成員并不能解除其放貸義務,亦勿需補足差額。可見,直接銀團貸款中,各成員行平等的承擔義務和享受權利。雖然是彼此獨立的,但國際銀團貸款協議通常還訂有比例分享條款,即就借款人的任何還本付息,尤其是銀團各成員通過抵消、訴訟或行使擔保權益等所得的還款,應在銀團成員間按各自的貸款份額比例分享,以此調整銀團內部各成員行之間相對于借款人償還債務的關系。
(三)間接銀團貸款外部法律關系分析
1.借款人與牽頭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借款人與牽頭行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基于國際間接銀團貸款協議的債務人與債權人的關系。根據貸款協議條款,牽頭行負有向借款人貸款的義務,借款人負有向牽頭行還本付息的義務。如果借款人違約,牽頭行可以采取貸款協議所規定的一切救濟措施,它對借款人有直接的請求權。
2.借款人與參與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借款人與參與行之間一般情況下是各自分別與牽頭行發生關系。但參與行參與貸款的具體方式有時會影響借款人與參與行之間的實際法律關系。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在參與行與借款人之間產生直接的法律系。可見,在借款人與參與行之間實際上是否存在法律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于參與行參與貸款的具體方式。
(四)間接銀團貸款內部法律關系分析
1.牽頭行與參與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牽頭行與參與行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由牽頭行與參與行簽訂的出售參與權協議決定。
有的學者認為,授予貸款參與權是牽頭行與參與行之間的一種買賣行為,即牽頭行將其一部分權益賣給參與行,使其作為買主享受清償的權利。從理論上講,參與行受清償的權利應當不受牽頭行破產的影響。但實際上如果牽頭行沒有把從借款人處獲得的清償款項交給參與行或存入為參與行另開的賬戶,則一旦牽頭行破產,參與行也只能作為普通債權人參與該筆款項的分配。還有觀點認為貸款參與權轉售的實質是參與行向牽頭行提供貸款,牽頭以其對借款人的債權作為擔保。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牽頭行發生破產,只要參與行事先保護好擔保權益,參與行就可作為擔保權益的債權人優先受償,因此這種說法更能有效避免實踐中遇到的貸款風險。
2.參與行之間的法律關系
通常情況下,國際間接銀團貸款中的參與行之間并不知曉對方情況,也不存在任何合同安排,之間似乎沒有法律關系。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各參與行之間是否負有義務,應取決于參與協議確立的法律關系,以及牽頭行將什么樣的權利和義務轉移給參與行。參與行之間沒有任何法律關系,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它們之間可能互負誠信義務。
結語
在直接銀團貸款中,一般形態下銀團各成員基于合同產生關系,成員間地位平等、權利義務相對獨立。牽頭行與其他貸款行隨著銀團貸款進程發生變化,代理行與其他貸款行是委托代理關系;在外部法律關系中,參與行與借款人是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其中牽頭行與借款人并不是委托代理關系,代理行則代表國際銀團向借款人發放、收回、管理貸款,擔保人貸款行、借款人之間是一種“或有債權債務關系”。而在間接銀團貸款中,當事人的法律關系要視參與行參與貸款的具體方式來定。
參考文獻:
[1] Edmund M A Kwaw.The Law and Practice of off shore Banking and Finance,Quorum Books,1996:103.
[2] 高翔陽,陳宇.國際銀行法——合同、銀團與法律沖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85,139.
[3] 陳光中.國際金融法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330.
[4] 韓龍.論國際銀團的法律性質與內部法律關系[J].法學評論,2002,(5):28.
[5] 劉勝題.國際銀團貸款法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57.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