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只有在任何情況下都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才能扎實有效地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
關鍵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
中圖分類號:D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0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同時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① 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立足點,也是理解十八大報告精神的一把重要鑰匙。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但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經過十六大以來的十年發展,我國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新階段所顯示出來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經濟發展上看。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3萬億元”,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第二,從人民生活方面看,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改善民生力度不斷加大,城鄉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條件明顯改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農村扶貧標準大幅提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持續提高。”但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按2010年的標準,全國仍有貧困人口2 688萬人,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貧困標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 300元人民幣/年),中國還有1.28億人口。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
第三,從發展的協調性方面看。“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現代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健全,財稅、金融、價格、科技、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事業單位等改革穩步推進。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①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第四,從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看。“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基層民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績顯著。愛國統一戰線鞏固壯大。行政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第五,從文化建設方面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創作生產更加繁榮,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然而,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第六,從社會建設和管理方面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形成。全民醫保基本實現,城鄉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①。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征。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于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客觀中國國情判斷,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該階段的明顯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與發達國家工業化相比還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①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落后,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①。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5 414美元(2011年),② 仍居世界后列,排在第89位,②屬于中等偏后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后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第四,生產力的落后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尚未根本革除,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有待加。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筑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八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適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要求。“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①這就是黨的十八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經之路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于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征,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于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于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范。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八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