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意義上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始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最早在德國和英國推行。國外對于選拔人才主要圍繞如何進行考試開展研究,包括結構化考試和結構化面試研究。通過研究英國、美國、日本和韓國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及其公務員的考錄制度信息化、考錄人員層次化和考試錄用形式多樣化,可對完善我國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務員;選拔錄用;核心原則;報考資格
中圖分類號:D5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174-02
一、 英美國家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
1.英國考試錄用制度
英國是近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也是西方最早實行文官制度的國家,其文官考試制度始于19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職員任用制度的改革。從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中期,英國文官考試制度經過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考試的范圍、內容、方法和程序不斷改進。特別是1968年的《富爾頓報告》,建立了一個能夠適應日趨復雜化和專業化社會的文官考試體系,使英國現代文官考試制度基本定型。公務員考試制度必須有法定的原則作保障,這是公務員考試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公開、平等、擇優是西方公務員考試制度的基本原則。英國在公務員考試錄用過程中,把公開競爭放在首位,把考試程序與錄用條件向社會公開,嚴格按成績排列名次,擇優錄用,在考試面前機會均等,制定統一的考試標準,只有知識和能力的優劣,而無權力、地位、資歷及人際關系的因素,這一做法使公務員隊伍質量大大提高,也是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
2.美國考試錄用制度
美國現行的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的核心原則是平等競爭和功績制原則。聯邦政府無論其政治派別、種族、膚色、宗教、性別、祖籍、婚姻狀況如何,為每一個有志于在聯邦政府就職的人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實行保證人人機會均等的公開考試,根據能力、知識和技能來決定錄用與否。
考試內容的設計同樣不注重對掌握“知識”多少的判定,而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注重智力和行政能力的測驗。這與美國高度專業化的教育制度和廣泛流行于社會各界特別是工商界的職位分析方法有關。百余年來,美國聯邦政府的高效運作是舉世公認的,這就是得益于該考試制度。盡管沒能像英國那樣造就詩人、文學家和哲學家,但美國公務員的精干和高效對本國經濟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遜于英國。正式考試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測量應試者是否具有職務上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二是測量應試者在智能上的發展潛力。前者的目的在于適應現職,后者則有利于被錄用者將來的升遷。考試的方法有三種:筆試、口試和實際操作。筆試可以起到考查應試者的邏輯思維能力、材料組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及知識面的廣度,因此,政府機關招考公務員多用筆試而忽視口試。美國的工商企業則多以口試的形式招考公務員,而不重視筆試,因為口試可以測試應考者的機智、應變與合作能力,至于實際操作則適用于某些特別職務。凡考試合格者都按成績高低編入候用人員名冊,由用人單位選用。新錄用的公務員都有一定的試用期。試用期一般為1—2年。試用期滿,可視其試用期的成績好壞決定予以正式錄用或不予錄用。
二、亞洲國家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
1.日本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文官考錄制度正式誕生;1885年又頒布了《官吏綱要》,規定凡是被錄用的官員必須通過考試才能上崗;1947年制定了《公務員法》,至此,日本正式建立了現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公務員法》對任用的公務員的考試方法、報考資格、考試原則、考試通知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后又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律規定,使日本文官考試制度形成了完整的法規體系。文官考試制度雖建立較晚,但比較穩定,在某些方面又很有特色,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
日本公務員按性質分為政務官和事務官兩類。日本從地理位置上看屬于亞洲,但由于深受美國西方國家影響,其公務員考錄制度在考試原則、適用范圍、考錄機關、考試類型、方法、內容和程序上,類似于西方國家的文官考試制度,但也有其獨到之處。
(1)文官考試原則除了平等、公開原則外,特重成績主義,公務人員的錄用和晉升除了考試外,主要根據本人的工作能力和實績進行,從而有效排除了政治因素和裙帶關系的影響,確保公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2)文官考試錄用適用范圍為公務員中的一般職公務員,約86萬人,占政府工作人員的70%,不包括內閣首相、國務大臣、政務次官、大使、法官和法院職員、防衛廳職員、國會職員等通過政治任命的公務員。
(3)文官考試除分高、中、初三級考試、競爭和選擇考試外,還有三輪制考試:第一輪是筆試,由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兩部分組成;第二輪是集體面試;第三輪是身份檢查。考試方法多樣,有教養考試、專業考試、綜合考試、作文考試、外語考試等。錄用程序根據考試機關按考試性質分別制作“錄用候補者名冊”從高分到低分按順序排列,擇優錄用。文官考試非常重視學歷,在高級考試中,研究生學歷被錄取的比重比較大,為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
2.韓國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
從類別上講,韓國公務員分為一般職和別定職兩類。別定職類公務員,通過選舉或任命就任,并為國家認可;一般職類公務員要經過考試進入公務員系統。韓國為使公務員的任用做到公正、合理、全面,對3級以下及技能公務員,采用試補任用與考試制度密切相關。一般公務員在任用之前必須通過嚴格的任用考試,考試合格者,還須經過一定時期的試用期任用的考驗,以利于被錄用的公務員基本上反映出其真實水平和能力,且在試補任用期間不予身份上的保障,若試補任用期間工作表現和訓練成績達不到規定標準,將取消公務員資格。
韓國公務員的任免形式為頒發公務員任命狀和解任狀。依據公務員有關任免法規規定,公務員任命狀和解任狀,是公務員獲得和取消職務資格的法律憑證。公務員自接到任命狀之日起,便正式確立法定的公務員關系,而公務員一旦接到解任狀,便隨即解除原任職務,取消法定的公務員關系。韓國公務員的任免權,由設于地方自治全體內的人事委員會執掌。該委員會成員一般為5—7人,由地方自治團體推薦或任命產生,負責公務員任用的組織管理,以及公務員任用和晉升考試的實施。
三、國外公務員考錄制度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1.公務員考錄制度的信息化
無論是美、英、等國的文官考試制度,還是日本、韓國的公務員考試制度,都強調考試公開、擇優錄用的原則。電視臺和電臺均要公開發表或廣播,讓全社會的公民都知曉,目的在于讓最廣泛的人報考,在最廣泛的范圍內選擇最優秀的人才。如在招錄公務員工作開始之前,美國不僅在報刊和電視廣播中公開報道國家公務員的報考事項,而且聯邦政府在全國設立100個“職業情報中心”、800個免費的“熱線”電話號碼,供全國各地報考者使用,詢問有關公務員報考、考試的相關事宜。日本政府規定,考試公告必須寫明招考的職務、責任、待遇、報考資格、考試時間、考試地點和考試的科目。為方便報考,日本政府人事院會在各地舉行多次“考試說明會”,僅初級考試的說明會平均每年就會舉行200余次。為保證公務員的考試公告迅速發到全國各地,日本的《國家公務員法》規定“拖延或扣壓考試公告者,處一年以下徒刑或3萬日元以下罰款”。這些做法是我國在公務員考錄制度改革中首先要學習和借鑒的。
2.公務員考錄人員的層次化
在西方國家與亞洲國家,選拔考試大都實行等級考試,不同的等級對應試者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國,GS-9以上高級行政人員的錄用采用非集中考試的形式,使得錄用人員級別與考試設置相結合:土耳其公務員考錄因擬錄用職位的性質差異對考試內容做出了不同的規定。我國公務員考錄也應該參照美國和土耳其等國家的做法,將公務員考試分級歸類,根據職位的層次決定考試的內容。
3.公務員考試錄用形式多樣化
西方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低級公務員的部分職位由傳統的“公務員”向“政府雇員”轉變。合同雇用制和臨時聘用制已經日漸成為政府機構常見的用人方式,如美國的常任公務員由20世紀30年代的87.9%下降到90年代的55.5%。這些做法對我國政府機關編制與戶籍制度改革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結語
國外公務員考試的內容綜合性較強,英國公務員要求通才標準,因此考察內容非常全面,考試以檢測應考者的潛能為主,考試內容的設計以判定應試者的一般能力、智力和學識為主,美國的考試以檢測應考者執行職務的能力為主,考試內容的設計以判定應試者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知識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后,兩者綜合以后還注意人事心理和一般學識的檢測。而且,在面試成績比例提高的同時,非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更加科學的測評方式的應用,使得有著良好知識背景和領導才能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國外廣泛使用面試、心理測驗等人才測評技術,對我國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面對全球范圍的公務員選拔錄用改革的潮流,如何立足我國國情,推進我國公務員選拔錄用制度建設,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已經成為一個緊迫而又重要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參考文獻:
[1] 袁媛.英國文官制度及其對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啟示[J].科技廣場,2011,(10).
[2] 張琳.中西方公務員制度的異同——以英國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09,(5).
[3] 朱光明.日本公務員制度改革述評[J].中國行政管理,2010,(1).
[4] 蔣碩亮.美國公務員制度改革中的彈性政策及其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09,(9).
[5] 劉丹丹.論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公務員制度的區別——退休制度[J].學理論,2009,(26).
[6] 郭沛.美英兩國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的演變及其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09,(1).
[7] 吳新葉.公務員提案制度:韓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行政管理,2009,(1).
[8] 劉蘭華.國外公務員倫理制度建設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探討,2010,(2).
[9] 張晶.論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完善——以法國為借鑒[J].三明學院學報,2010,(3).
[10] McClelland,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door Intelligence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11] Spencer,L.M.,Spencer,S.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M].John Wiley Sons,Inc.,1993.
[12] Hardaway G.Rodale,U.S.Merit Systems Protection Board,Identifying Talent through Technology Automated Hiring Systems
in Federal Agencies,August 2004.[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