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支持系統能力水平是衡量區域性綜合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應用教育發展指數和區域現代化模型對內蒙古教育發展力和政府管理效率進行地區間比較與關聯分析,結果表明,1995—2007年,內蒙古區域教育能力從1995年的99.7上升到2007年的119.8,但低于全國教育能力平均水平(121.2);內蒙古區域科技能力從1995年的87.4上升到2007年的101.6,但遠低于全國科技能力平均水平(111.4);經濟社會調控指數從1995的98.1上升到2007年的102.3;內蒙古第一次現代化水平位居全國第13位,綜合現代化水平居全國第17位,居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首。該研究結果可以為我國其他區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提升和管理績效改善提供案例借鑒。
關鍵詞:科技資源指數;教育支持系統;歸一化系數;競爭力;內蒙古
中圖分類號:F124.3;F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41-03
建設創新型國家,著力開發民族地區教育資源,加快科教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則是推動民族地區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工程 [1]。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該區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教育經費1 040億元,年均增長33%,增幅位于全國各省區前列。特別是2010年該區教育支出達328億元,較上年增長34.9%,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4.39%,從而使該區教育事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以下五方面成效:一是義務教育得到均衡發展。二是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形成了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并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三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提升,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能力及特色專業優勢得到加強。四是民族教育得到優先發展,全區民族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全部實現免費,全區各級各類民族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走在了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前列。五是教育資助體系不斷完善,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建立了覆蓋從小學到大學的一系列完整的資助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每一名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促進了教育公平。教育支持系統的完善提升了地區的科技發展水平,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益突出[1- 2]。從總體來看,內蒙古教育支持系統能力在全國排位仍然靠后,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本的高投入和能源、資源的高消耗。如何進一步開發教育與智力資源,有效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投入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仍是擺在內蒙古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因此,基于國內外教育支持系統的研究成果[3-5],通過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差異比較與關聯分析,研究內蒙古區域性教育和管理支持系統的區域性特征,可以為其他區域在資源環境雙重約束下提升綜合競爭力,提供案例借鑒。
一、指標體系與分析方法
(一)評估體系[9]
表1 教育支持系統評估的指標體系
(二)數據來源與統計分析
數據主要來源于1999—2011年《內蒙古統計年鑒》、《中國教育年鑒》、《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6]以及《2012中國現代化報告》[7]。數據統計采用Excel和SPSS 15.0分析。
二、內蒙古區域教育支持系統特征分析
(一)內蒙古區域教育能力指數變動趨勢
1995—2007年內蒙古區域教育能力從99.7上升為119.8,達到全國2006年的平均水平,但低于2007全國科技能力平均水平(121.2)。其中,內蒙古教育投資指數從101.5上升為118.9,教育規模指數從96.6上升為142.2,教育成就指數從101.1上升為106.3(表2)。區域管理能力從1995的95.8上升到2007年的107.3(其中,政府效率指數從1995的91.7上升到2007年的103.8;經濟社會調控指數從1995的98.1上升到2007年的102.3;環境管理指數從1995的97.7上升到2007年的115.7)。
(二)內蒙古地區教育與智力支持能力的國內比較
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比較,在研究期截面數據基期的1995年內蒙古地區智力支持系統能力為94.3,低于新疆(97.2)、寧夏(95.9),但高于廣西(93.2)和西藏(83.1);到2007年,內蒙古地區智力支持系統能力(109.6)高于其他4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圖1A),但與我國東(114.3)、中(106.6)和西部(105.4)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圖1B)。
(三)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次現代化與綜合現代化水平的分異
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水平相比,內蒙古人口規模位居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首。內蒙古綜合現代化水平居全國第17位,第一次現代化水平均位居全國第13位,列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首(表3)。
三、結論
人才是生產力的最主要要素之一,而科技人才需要教發展的強有力支撐。在全球科技創新引導的國際競爭力的視野下,提升教育支持系統能力已經成為影響區域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內蒙古區域教育和管理支持系統綜合競爭力仍面臨嚴峻挑戰[9,10]。基于上述分析,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1.1995—2007年,內蒙古區域教育能力從99.7上升為119.8,但仍低于全國教育能力平均水平(121.2)。
2.與我國其他4個少數民族地區相比,1995年內蒙古地區智力支持系統能力為94.3,低于新疆(97.2)、寧夏(95.9),但高于廣西(93.2)和西藏(83.1);到2007年,內蒙古地區智力支持系統能力(109.6)高于其他四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與我國東(114.3)、中(106.6)和西部(105.4)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995—2007年,內蒙古智力支持系統指數有了顯著提高,2007年在我國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列第18位。
3.內蒙古綜合區域管理能力從95.8上升為107.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6.9);區域科技能力從87.4上升到101.6,但仍低于全國科技能力平均水平(111.4);現代化水平居全國第17位,第一次現代化水平均位居全國第13位,列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首。
總之,內蒙古應通過教育能力提升、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來轉變資源依賴性的發展方式,盡快提升智力支持的整體水平,進而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同時,該研究結果為全國和其他區域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能力提升和績效水平改善提供案例借鑒[10-12]。
參考文獻:
[1] 余承海,干洪.論智能國家與高等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3):1-5.
[2] 張瑾燕,田文霞.內蒙古科技人力資源開發對策研究[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4):57-61.
[3] 智穎飆,邱愛軍,王再嵐,等.內蒙古資源環境績效與變動態勢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24(2):6-11.
[4] 孫春花.內蒙古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定量分析--基于生態足跡法[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7,(2):36-40.
[5] 任玉鳳,馬冬梅.區域創新系統中教育因素的分析與政策建議[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7(3):55-58.
[6] 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R].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06-430.
[7]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012中國現代化報告[M].2012:266-289,336-356.
[8] 李紅麗,智穎飆,張荷亮,等.新疆生態足跡與環境壓力的時空分異[J].生態學報,2010,28(17):4676-4684.
[9] 路戰遠.全球生態赤字背景下的內蒙古生態承載力與發展力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0,31(6):106-109.
[10] 王再嵐,智穎飆,張東海.我國煤炭資源稟賦與國際儲量格局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S):318-320.
[11] 智穎飆,王再嵐,鄧先德,等.西藏資源環境績效的量化特征分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7(5):62-66.
[12] 郭喜,智穎飆,陳佩文.內蒙古科技支持系統變動的時效性特征[J].管理科學研究,2011,29(6):88-9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