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理想人生精神面臨著單向度性、理性彌散、道德無底線等諸多尷尬境遇。對此,需要在文化境遇下重新建構理想人生精神的內核,應注重以傳統文化基質建構理想人生精神,注重個體特性與人的類特性的統一以及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化;理想;人生精神;建構
中圖分類號:B0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183-02
中國現代化的過程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是整個社會多層次多方位的深刻變革,不僅要改革不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而且還要求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現代轉型。理想人生精神的構建在新時期受到了強烈的震蕩,出現了尷尬的境遇。如何在新時期中使理想人生精神得到合理有效的構建,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一、新時期理想人生精神的尷尬境遇
(一)單向度性、技術性充斥人生精神的整個架構
我國社會主義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獲得了極度的發展,市場經濟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了的發展。這種物質的飛速發展卻由于精神上與心理上的滯后而帶來一系列社會的郁結。英格爾斯深刻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里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欣慰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盵1]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無疑是一個陣痛的過程,物化意識逐漸取代人們的道德原則,人們變得越來越機械,各種潛能被技術替代性的發展,完整性被肢解,人日益成為“單向度的人”[2]。價值中空的危機扭曲了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異化了人們的精神狀態,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為了懸浮一族。人們逐漸放棄了自己的精神價值追求和對作為組織特性體現的自身場域邏輯的認同,而傾向于以時間和金錢可量度的效率和效益來監控和調節組織運作狀態。對效率的追求催發了人的務實精神、競爭意識和時間經濟等現代觀念的形成,但與此同時,也加劇了人的傳統精神與現代觀念間的疏離、斷裂乃至對峙。
毛澤東指出:“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是首先決定那一定形態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態的文化有才給予影響和作用于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盵3]而馬爾庫塞則認為,政治內容與技術進步是交叉在一起的,變成了自由的枷鎖,導致了人的工具化、技術性。事實上,技術原先只是一個中立的概念,但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技術與理性的結合使得技術成為一切領域有效控制的核心和有力工具。在此之下,人的整個理想人生精神喪失追問的價值以及意義,單向度性以及人的技術性成為精神建構的主線,人生不再理想化,過于庸俗的道德價值追問成為人生的追求。也正因為如此,理想的失落使人生的理想追求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無法引發自我優勢,被當今的經濟洪流日益淹沒。
(二)人生精神過度的理性彌散
人是感性與理性揉和的動物,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中華民族以禮自居,自古以來對理性有著莫名的情結。朱子說:“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有一個理。由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此天地?!备孀釉弧吧^性。”《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崩硇缘慕Y合則是道、天的必然性和規律性的體現。這種觀念也一直充斥著人們的價值體系。社會的現代化,這種理性能力“具有明顯的外傾性特征,具有人類征服外在世界的工具性?!奔夹g理性或是工具理性的極度發展,試圖用理性解釋一切,解決一切問題,理性便超出了自身內在的限度,造成非理性世界嚴重危機,造成理性主義的僭妄?!胺抢硇耘c人的內在世界、人的價值世界、意義世界和個性自由居于極為密切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講,非理性世界的豐富性構成了人的生命活動的真正價值?!爆F在人生精神建構的危機,就在于理性主義價值觀對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漠視,無視人作為一個自然人的世俗感性的欲望。因而,反對理性主義的僭妄,重估理想人生精神的價值體系,必然成為以現代人生精神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巨大的,在此之下,個人的自我能力理想性的得到放大。過度自信和過高的評價自身,使得人們的人生精神喪失了扎實的根基,出現了明顯的浮夸趨勢。對自身的未來理想人生精神沒有正確以及合理的認識,僵硬的移植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標及人生精神,卻往往形成人生精神的失落,甚至產生極端的精神狀態。
(三)人生精神模式“寬容”面的轉變
中國人在長達百年的處事中一直以自得的方式生存著,自得的看待戰爭,自得的理解未來的人生模式——恪守禮節,生活穩定,傳宗接代……然而,這種不變的人生精神模式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卻變得“寬容”了,這種“寬容”讓國人寒心,讓道德淪喪,不禁讓人質疑:這是寬容嗎?
以對待腐敗的態度為例。論及腐敗,不論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還是知識淵博的學者,都有說不完的話題。腐敗,以一種不能承受的社會癥結充斥著整個世界,快速地吞噬著一片片“清水圣地”,滋生著各種社會問題?!搬咚礁瘮?,自古有之,并且伴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社會肌體的贅疣和衍生物?!比欢?,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現代人對于腐敗接受的心安理得,抑或是說,當人們發現無力改變而又能從中得到好處時,人們默許了。腐敗似乎成了權力的另一個代名詞,從一定程度上說,有權力才能有腐敗的機會。這種權力—腐敗論也“理所應當”的稱謂理想人生精神建構的基石之一。人生精神建構的基石出現泛化、粗糙化,人們冷漠、“寬容”的進行人生的選擇。
二、文化境遇下理想人生精神的建構
對于文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說,然而文化的重要性確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新時期中國的建設從政治、經濟、文化的三位一體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再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的五位一體,文化始終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以及重中之重。文化成為制約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層面、內在基礎。理解文化是一種實踐的過程,而不是理論的目標,因而從文化的境遇下構建理想人生精神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存在價值。
(一)以傳統文化基質建構理想人生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及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是眾多思想的精華和凝結。從夏、商、周朝的孔孟之道,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漢代以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再到建國前后愛國主義、推翻封建主義的思想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自覺文化意識,支撐泱泱大國的文化底蘊,形成階段性的原創性智慧。中國傳統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價值交往活動中,逐漸積淀成的一種社會意識,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它植根于社會實踐,并受到社會制度、階級、生產力水平等具體歷史條件的制約。
其一,以儒家理想人生的精神價值塑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主流。首先,儒家理想人生理論體現了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體現了重人倫道德育經世致用的實踐理性精神。儒家的圣賢不只是追求個人心性道德的完備,更重要的是要求把“內圣”外化為“經世濟民”的實踐,即所謂“博施與民而能濟眾”。針對現在理想人生精神建構的尷尬境遇,提倡儒家這種憂患意識,以喚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應該成為我們思想、人生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次,儒家強調通過主題內在道德的心性修養,以完善自我,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實質是在倡導一種“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民族精神,提倡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事業的“忠誠”,以及追求個人內心世界的正直、坦誠和光明磊落。
其二,以道家理想人格的思想精華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的內涵。道家追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的境界,道乃從自己的心開始,率性而行,繼之而悟,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道。無人能知,亦無人能取,道是由自己走出來的。道家帶給我們的是擺脫立法束縛,追求人生精神的主體價值的期望。使人們意識到個體的感性生命并不是自由的,個體生命與群體社會存在某種不可克服的矛盾,人與外在環境存在某種對立和沖突。尤其道家提出了對自然的崇尚和自由的追求,強調“真”、“善”、“美”的統一性,更加符合現代人本文化的構建。而道家崇“謙”、尚“儉”、重“容”,在推動社會發展和人格的完善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注重個體特性與人的類特性的統一
個體特性,主要指的是人作為個體的特征與個性。個體特性得到發展,在內容和性質上是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心理和生理的完善以及個性的自由發揮和在社會的有效性的范圍內個體個性的充分張揚。人的類特性發展指的是人這個整體的類的社會特性的發展。以人為本下的人生精神應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高調的虛無的集體主義的宣傳落實到實實在在的人。這就要求切實做到不貶低自身能力,也不過分高估自身能力,正確認識自己的個體特性,以自己的精神狀態影響社會的精神風貌,真正做到個體特性與人的類特性的統一、融合。
(三)以文化的角度注重人的全面地發展
舊式分工下,人被客觀條件強制地分為各種級別,人的潛能得到了片面的發展,這最終導致了人的不平等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程度是和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相一致的。只有消滅了舊式的分工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獲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八接兄浦挥性趥€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失?!盵3] 這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的使命,也是時代賦予現代人自我發展的責任。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幫助人們在生老病死的虛無感的人生背景中,拓展自我存在的認同,創造一種崇高的人生理想境界,培養一種不懈創造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念,弘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題獨立自覺的價值,獲得終極性、彼岸性的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 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