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黨中央對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十八大報告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然而,目前民辦高校在辦學規模、布局結構、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硬件建設、軟件投入等方面仍然處于“自發狀態”,亟須政府將民辦高等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從管理體制、財政支持、配套安排等方面對民辦高校予以鼓勵、引導和扶持。
關鍵詞:民辦高校;公益性;分類管理;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209-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2011年《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顯示:普通高等學校有2 409所,其中,民辦高校698所(含獨立學院309所),占28.97% ;民辦高校在校生505.07萬人,占全國在校生2 308.51萬人的21.88%。①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民辦高校,政府應如何鼓勵、引導、管理關乎國計民生的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實踐問題。
目前,民辦高校在辦學規模、布局結構、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硬件建設、軟件投入等方面仍然處于“自發狀態”,這與政府的權限和職責還不夠明晰息息相關的。首先,政府服務職能的“缺位”損害了民辦高校的應得權益。如目前政府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分類管理尚無可行性的實施策略,以致對一些營利性的民辦高校關注度不高,對民辦高校教師的權益保障不夠等等,嚴重束縛了不同類型的民辦院校的競爭與發展。其次,政府服務職能的“錯位”削弱了民辦高校的競爭優勢。民辦高校具有與公辦院校不同的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既有獨特的優勢也有無法避免的一些劣勢。政府在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本應該區別對待的一些事情上一視同仁,在資金支持與優惠政策上又沒有強有力的傾斜,民辦高校獨有的競爭優勢只會越來越微弱。政府有關民辦高校優惠政策與扶持措施往往滯后于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而這種服務職能的滯后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的是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缺乏全局的、宏觀的、長遠的戰略規劃與設計。因而,僅僅民辦高校自身制定發展戰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出發,充分發揮民辦高等教育在改善民生,滿足民眾多樣化教育需求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民生,將民辦高等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從管理體制、財政支持、配套安排等方面對民辦高校予以鼓勵引導與扶持。
一、構建分類管理體制,促進民辦高校多元發展
探索進一步規范支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分類管理體制,由省級有關部門審核確定,由舉辦者自愿申報,將民辦高校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兩類。擴大非營利性學校范圍,那些捐資辦學、出資舉辦不要求回報以及出資舉辦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學校均可視為非營利性大學。對兩種類型的學校實行不同的法人登記管理辦法,給予不同的政策財政支持,讓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享受與公辦大學同等的優惠條件。使民辦高校統招生在升學、創業、醫療保險、戶籍遷移、評獎評優、伙食補貼、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享有與公辦高校學生同等權利;在教師身份、待遇、權益以及退休金等問題享有與公辦高校同等的地位和標準。通過分類管理,真正實現公辦和民辦高校性質上的公平。同時,設計與民辦高校分類框架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按照民辦高校發展的實際和功能定位,明確不同層次民辦高校各自的職責與分工,規范引導與激勵民辦高校科學定位,實現多樣化發展。
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保持民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一直以來,辦學經費短缺都是制約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與公辦高校不同,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依靠自身通過高等教育市場來進行籌集,主要來源于學費和私人投資。但民辦高校辦學經費以自籌為主并不意味著政府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少作為甚至不作為。從民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來看,作為一種教育服務,民辦高等教育與公立高等教育一樣,其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商品”,是介于商品與純公共產品之間的一種準公共產品。也就是說,盡管從表面上看公民接受民辦高等教育屬于個人行為,但受教育者將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收益。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收益原則,政府作為民辦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之一,理應分擔一定比例的民辦高等教育成本。從民辦高校發展的現實困境來看,經費緊張一直是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一大“瓶頸”。近年來,由于物價的快速上漲,辦學成本逐年遞增,民辦高校只能借助提高學費標準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民辦高校的每學期學費標準基本在萬元以上,大約相當于公辦高校的2倍多。這樣的收費標準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的,反過來又更加局限了民辦高校的生源,使民辦高校陷入發展的泥潭中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無論是從準公共產品理論、成本分擔理論,還是民辦高校當前發展現狀的角度來分析,政府都應積極承擔起民辦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人的職責,為民辦高校提供經濟的直接補助,通過積極引導,規范管理,鼓勵民辦高校建立公益性產權制度,促進民辦高校產權制度的創新,同時設立專項的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基金,重點扶持水平較高的民辦高校,這也是保持民辦高等教育公共產品性質,不斷發揮其公益性的重要手段。
三、優化布局結構,建設地方高水平民辦大學
從區域布局來言,逐步形成以省會高校聚集地為中心,其他省轄市高等學校合理布局,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政府應鼓勵引導地方民辦高校凸顯地方、行業的特色,以學生為本,精心打造自己特色化的育人方式與培養模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打造地方名優高校。
從層級結構來言,變“千校一面”為個性化辦學。2011年 5所民辦高校獲準試點招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獲批專業都是國家或者地方經濟發展急需的。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實現民辦高校層次的提升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必須由過去重“面”轉向重“點”,鼓勵不同層次的高校探索特色發展。如果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即使實現了專科升本科、本科升碩士的升格,也只會造就千校一面、毫無特色的狀況。變“千校一面”為個性化辦學,需要在各個層次的民辦高校中選取一批有潛力的實力雄厚的高校,給予財政支持和優惠政策等扶持,發揮其在不同層次的帶動作用,發揮出民辦高校的品牌效應,推動不同類型的民辦高校在不同層次中爭創一流。
從科類結構來言,面向區域經濟,構筑與支柱產業鏈融合的學科鏈。學科鏈跨越了學科專業間的壁壘,發揮了學科間的共生效應;跨越了“象牙塔”的學術圍墻,從產業鏈發展的整體高度去看待高校的內部專業結構。與產業鏈融合的學科鏈的構建,必將保持民辦高校靈活的生命力,豐富其學科生長點,發揮產業鏈的整體效能,實現學科鏈、產業鏈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通過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就業能力,①促成學科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從而增強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性,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社會貢獻率和群眾滿意率。
四、推動協同創新,提升民辦高校整體服務能力
高校作為科研創新的主要陣地,蘊涵巨大的科技創新潛力。但由于目前民辦高校內部存在著各種創新力量自成體系、創新資源重復浪費、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等問題,民辦高校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度方面還亟須提升。
第一,建立高校、企業與地方協同創新機制,為民辦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保駕護航。確保民辦高校在科研課題立項、課題申請、招標、評審、科研成果評審與轉化、財政撥付科研經費等方面與公辦高校享有同等權利。支持高校與行業部門(協會)、龍頭企業共建一批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產業發展研究和咨詢。②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支持高校和地方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究機構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基地,促使民辦高校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更多的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惠及民生。③
第二,大力推進民辦高校與其他院校建立協同創新中心。鼓勵民辦高校通過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國際合作,創建面向省域內以及國家重大科學前沿、行業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模式,發揮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示范性集成應用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力爭在區域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創新、集成解決交叉領域和新興領域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以及工程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和成果。并通過協同創新中心,實現民辦高校在管理、人事聘用、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科研組織、國際交流、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民辦高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為其申請更高學歷層次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最后,推動有條件的民辦高校向創業型大學轉型。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創業史,其靈活的辦學思路、活躍的辦學群體、有序的運行模式、高效的管理結構更為其向創業型大學轉型提供了天然土壤。政府應從加大政策與財政支持力度;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推進校企協同創新力度,不斷提升企業與大學科技合作層次;營造鼓勵創業的社會氛圍等方面引導與支持有條件的民辦高校成立跨學科的研發機構,創辦大學科技園應鼓勵社會各方創業資金投入,幫助民辦高校多渠道開拓資金來源;圍繞國家及區域技術創新工程的深入實施,積極推進官產學跨越合作組織的建立,從而為民辦高校更好地實現跨越式發展和為地方經濟發展與惠及民生服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
[2] 高等教育專題規劃.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zcwj/201204/xxgk_134384.html.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4] 科學技術部、教育部關于加強協同創新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合作協議書.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9/201207/139994.html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