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找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破解點、給力點與切入點。科學編制城鄉發展規劃、加大“三農”投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搞好長效機制建設,既是傳統農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傳統農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17-02
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道路,是傳統農區面對發展現實、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正視和分析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的問題,積極探索“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破解“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短板”和“軟肋”[1],探尋解決問題的著力點與切入點,對于破解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發展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農區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短板”和“軟肋”
(一)傳統農區的“短板”問題
1.支柱性產業動能不足,產業結構層次低。傳統農區一般說來有著較好的農業基礎,農業比重較大,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但另一方面,其工業化水平低、總量小,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與開發,產品、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經濟發展缺乏支柱性產業,大眾產品多,知名品牌少,商品市場競爭力弱,工業化進程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轉換過程中,支柱性產業缺乏,產業化經營效益不強,對地區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仍難以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競爭能力受制約明顯。從資源稟賦的視角看,傳統農區資源并不缺乏,但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社會分治管理,致使傳統農區的交通、電力、信息、物流、商貿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設施整體滯后于經濟發達地區,再加上管理體制的不健全,思想觀念的保守落后,投資環境的相對較差,導致其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十分有限,招商引資難度較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往往陷入被動和不利經濟環境之中。
3.農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雖然傳統農區農業基礎較好,但也存在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二是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能力較低;三是由于農業的比較效益差,資金、人才等農業生產要素加速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農業和農村持續發展的能力被嚴重削弱;四是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土地流轉的規模小,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高,農業基礎設施水、電、路建設滯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二)傳統農區的“軟肋”問題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一個互動的整體。當前,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夯實農業基礎,這也是傳統農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著力解決的“軟肋”問題。
1.農業生產要素持續流失,城鄉差距擴大。在市場機制和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作用下,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由于農業的經濟比較效益較低,導致資金、技術、人才等農業生產要素加速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城鄉發展失衡加劇,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
(1)農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損。由于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特別是資源短缺的影響,導致了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升,農資、農機、農具、土地、人力等生產費用的大幅上漲,相當程度上吞噬了農業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步入高成本、高價格、低收益時代;同時,農業生產的高成本,也直接侵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嚴重影響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迫在眉睫。
(2)農村人口結構加劇變化,勞動力素質下降凸顯。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導致農村人口結構急劇變化,農業生產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現象日益明顯,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等社會問題逐漸突出,農村勞動力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特征更加明顯,一方面是土地資源稀缺、人均耕地少,另一方面是土地“撂荒”、“閑置”的情況隨處可見,農業土地改革亟待進行。
二、傳統農區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著力點
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城鄉一體發展的核心內容,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要從農民進城入手,走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適應新時期“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要求。
(一)著力推進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動力
1.加快經濟結構轉變培育支柱產業。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加速器,一方面,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產業支持;另一方面,工業化必然導致城鎮化,并加速城鎮化[2]。由于傳統農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水平低,支柱性產業動能不足,導致其城鎮化緩慢。因此,傳統農區要以“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為主題,結合地方實際,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強化產業支撐,加快新型工業化建設步伐,增強對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一是結合當地實際加快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加工工業。二是立足地方基礎和優勢,積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改善投資環境,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增強吸引力,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四是加快城鄉規劃、區域經濟結構等的調整,化解矛盾,為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2.堅持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發展。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不僅能有效地“引領”區域經濟整體協調發展,還能有力地推動區域經濟“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堅持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其一,要加強規劃統籌,制定科學的產業規劃和城鎮規劃,強力推行規劃實施,用科學規劃引領“工業化、城鎮化”互動發展,做到時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一體,布局上功能分區[3],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動力機制。其二,依托載體建設增強城鎮實力,重點圍繞產業園區、產業聚集、產業新城三個層次,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促進產業發展和城鎮發展互動,以產興城。
(二)著力促進城鎮發展方式轉變,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載體
1.建立發展協調的現代城鎮體系。其一,科學規劃和建設城市,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把區域中心城市作為以城促產、以城帶鄉的主導力量,把縣城和中心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把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構建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協調的現代城鎮體系。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和現代新興服務產業,強化城鎮服務功能,吸納各類資源要素加速向城鎮集聚,為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推進農村人口轉移創造條件。三是全面強化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是拉動消費的推進器,統籌城鄉的聯結點,因此要把積極發展小城鎮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抓好抓實。
2.努力提升城鎮的綜合承載力。一是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大力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城鎮品位,健全人居環境,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實力,大力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二是要實施中心——邊緣帶動戰略,加快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三)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基礎
農業現代化滯后是影響和制約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現代化在“三化”協調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十分重要。
1.加快現代要素投入改造傳統農業。其一,加快制度創新,促進農村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健全以城帶鄉和城鄉人口布局優化的長效機制。其二,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產業體系,進一步增強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土地產出率。其三,強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流轉的服務體系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2.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統籌難題。一是以增進農民利益、保障農民權益為核心,積極推進戶籍管理、土地管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及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體制。二是切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政策,加速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改革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力度,完善資源要素向“三農”傾斜的機制,構建“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三、傳統農區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切入點
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傳統農區“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關鍵在于找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切入點,推進工農和城鄉的良性互動。
(一)科學編制規劃,為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前提
規劃工作關系到傳統農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層次和水平,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三化”協調發展。地方政府作為規劃的編制者和引領者,要站在三化協調發展的高度,堅持城鄉規劃一支筆,最大限度地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全面描繪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宏偉藍圖,對城鎮的布局、農民居民點的建設、人居環境的改善等都要做出合理的安排。其次,堅持公開規劃,編制規劃要認真傾聽群眾心聲,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群眾支持、參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保證規劃的科學性。
(二)加大“三農”投入,為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財政支撐
“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必須始終把保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著眼于解決“三農”問題。一是增加農業固定資產投入,特別是增加對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及公共服務部門建設。二是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改革地方財政收支制度,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三是強化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義務和責任,充分發揮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四是改革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和方式,進一步健全“三農”投入長效機制。
(三)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為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產業轉移是產業由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的經濟現象。承接產業轉移是傳統農業區經濟啟動與發展的良好契機。一是承接產業轉移能為加快傳統農業區“三化”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二是承接產業轉移能為傳統農業區壯大建立優勢主導產業;三是承接產業轉移能加快傳統農業區推進服務業邁上新臺階。通過承接產業轉移,重點建設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工業項目,這對促進中心城市產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的跨越式發展,培育整體競爭優勢有重要意義。
(四)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為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抓手
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示范帶動、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以點帶面,示范推進的方式,因地制宜,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完善社區公共基礎設施,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的功能和作用,最大程度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從而引導農民自覺地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
(五)搞好長效機制的建設,為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證
推進“三化”協調發展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難度大、任務重,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建立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制度化的長效機制。要圍繞“保障農民權益、增進農民利益”這一核心,按照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使農民成為推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主體,同時成為“三化”最大的受益者。重點是圍繞“三化”協調發展,加強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三化”協調的新型體制機制,如在行政管理、財稅管理、土地利用流轉、投資融資、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為形成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的格局提供制度保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