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是一種新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方式,有利于服刑人員回歸和適應社會,減少對社會的仇視和對立。尤其是對于初犯和未成年人,該制度體現了社會充滿人性的關懷和挽救。
關鍵詞:社區;矯正制度;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141-02
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和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促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制度。
一、社區矯正制度的發展
聯合國《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等許多國際性文件,都倡導把監禁作為最后一種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提出“囚犯的待遇不應側重于把他們排斥于社會之外,而應注重他們繼續成為組成社會的成員”[1]。社區矯正作為一種在社區中對罪犯執行刑罰和監督考驗的措施,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實行。
早在19世紀末,美國就萌發了社會矯正制度。通常,社區服務作為社區矯正制度的一種附加手段,主要有賠償和教育兩個目的。其中賠償包括:一是對社會的賠償,二是對受害人物質的賠償和精神的撫慰。社區矯正的對象一般是未成年人罪犯,法院通常指令被判處緩刑的未成年罪犯在公益機構或政府機構,如圖書館、公園、街道等地方從事一定的強制勞動,達到賠償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罪犯可以學到很多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技能,并在勞動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增強社會責任感,最終達到矯正的教育目的。
英國的緩刑令、社區服務令、宵禁令、毒品治療與檢測令、出席中心令、監禁令等,這些行刑社會化的開放理念,它不僅在行刑地點上不同于傳統的封閉式的監禁,而且在執行人員的參與上增加了各種社會力量進行心理疏導、親情感化、行為矯正、物質幫助等綜合性援助,使得犯罪人在不脫離社會的前提下悔過自新進行改造 [2]。
我國的社區矯正。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30—40年代革命根據地監所工作中實行的回村執行、保外服役及戰時假釋的監外執行措施[3]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對反革命分子實行的管制制度,是我國社區矯正的早期實踐。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推進,從2003年開始了社區矯正試點,2009年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發展迅速,覆蓋面穩步擴大,人員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11年7月底,社區矯正工作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全國333個地(市)、2 460個縣(市、區)、32 075個鄉鎮(街道)開展,分別占全國地(市、州)、縣(市、區)、鄉鎮(街道)建制數的96%、86%、79%。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72.3萬人、矯正人員33萬人。全國社區矯正工作規模和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二、社區矯正的特點
1.可以減少和避免監禁場所犯人之間的“交叉感染”,也有助于消除他們的對立情緒,調動他們自我改造和自覺接受教育矯正的積極性。
2.有利于調動社會公眾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對罪犯的監督和教育矯正。
3.對于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犯罪分子,法院判處社區刑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可能會更好。比如對由于鄰里糾紛引起的一般輕傷害案件的被告人適用社區刑罰,有利于被告人積極履行賠償義務,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促使矛盾緩解和消除。
4.有利于控制監獄人口的規模,從而提高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質量。
社區矯正不脫離家庭、不脫離社會,在專門機構和社會力量的幫助下,有針對性地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教育,既有效增強服刑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刑罰執行成本,減輕社會負擔,消除不安定因素,也體現了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內在要求。
三、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的法律規定滯后
2009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了《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2011年2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兩部兩院”的《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及《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作為最詳細、最權威的規范性文件,對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和任務以及各政法部門在社區矯正工作的作用都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它屬于司法解釋性質的文件,其法律地位與社區矯正的重要性不協調。而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并未從有關操作規程上解決問題。2012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次修正后,第二百五十八條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雖然明確了社區矯正,但是社區矯正的執行機關、操作規程等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還沒有一部較為完整的、與之配套的、可以具體操作的社區矯正法律法規。社區矯正“有法可依”還有待完善。
(二) 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有的矯正對象回歸社會后,還會受到歧視,有些矯正對象由于沒有一技之長,加上先前犯過錯,找工作很困難,就會產生抵觸情緒。有的矯正對象甚至認為,社區矯正組織并沒有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做的僅僅是表面工作。
(三) 社區矯正工作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有待加強
按照“兩部兩院”《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社區矯正工作需要公、檢、法、司、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各部門的共同配合,由于多種原因,有些部門未能充分履行職責?!锻ㄖ芬螅矙C關在社區矯正中,要配合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加強對社區矯正服刑人員的監督考察,依法履行有關法律程序。實踐中,由于矯正對象的執行主體是司法局,而《通知》對公安機關的職責規定不明確,管理力度不大。部分矯正對象戶籍在當地,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家里沒有監護人,司法所很難協調,造成矯正措施難以落實。
(四) 社區矯正組織的輔助力量應該加強
《通知》規定,要建立專業的社會矯正組織與社會矯正的輔助力量相結合的矯正工作隊伍。社會矯正輔助力量主要是社會志愿者。在實踐中,除了居委會和矯正對象近親屬外,其他輔助力量很難組織,因而不易操作。
(五) 讓社區矯正對象參加公益勞動不好組織、效果不佳
按照規定,社區矯正對象要在矯正組織的監督下參加公益勞動。實踐中,參加什么樣的公益勞動,如何組織,存在一定難度。經常見到的是有的社區矯正組織,組織矯正對象打掃街道衛生死角、清理小廣告等。由于社區矯正對象分散,組織起來很困難,即便組織起來,效果也不是很好,有些矯正對象不愿意參加這樣的公益勞動,認為自己可以找到工作,沒有必要參加被別人監督下的集體勞動,有傷自尊心。
(六) 社區矯正對象的手續等材料不齊全
按照規定,每一種社區矯正對象的相應手續材料是不同的。法院宣告緩刑的人要有判決書、執行通知書、矯正對象接受矯正的保證書等,而從監獄回來的剝奪政治權利類矯正對象,則要有判決書、釋放證明等材料。實踐中,有些對象的材料不齊全,有的只有一張釋放證明,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門投寄的材料也不一樣,有的非常欠缺,甚至連社區矯正對象的基本情況都不完整,給矯正組織為每一名矯正對象制定矯正計劃、矯正方案造成困難,影響矯正效果。
(七) 社區矯正機構、工作經費有待進一步明確
當前由于多種原因,社區矯正辦公室設在司法局基層股和安置幫教辦公室,幾塊牌子一套人馬,沒有獨立的專門機構。加之地方財政在這方面的投入很少,辦公經費很難維持其工作的正常開展,專項工作經費不能滿足必要需求。同時,開展社區工作所必需的裝備、場所、基地等也不到位,司法所這方面的工作步驟不得不簡化,導致部分工作流于形式。
四、解決對策
(一)關注司法部門起草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
在社區矯正法尚未出臺之前,積極關注司法部正在起草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認真領悟兩部兩院《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和刑法修正案(八)相關條款。在現行立法的情況下,鑒于社區服刑人員的犯罪原因、刑種、矯正期限、個人經歷、需求不同,管理和教育的側重點和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建議對矯正對象實行分類管理、分階段教育。
(二) 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社區矯正的目的是使矯正對象通過勞動盡快融入社會,不再重新犯罪。使他們融入社會的前提是社會、家庭要接納他們,保證他們基本的生活。必須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一些生活確實沒保障的人,政府應該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免除后顧之憂,避免他們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發揮各自職能,協調配合
社區矯正工作是一項全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各個部門之間應發揮各自職能,協調配合,共同把社區矯正工作做好。
(四)加大對社區矯正工作的宣傳力度
繼續加大對社區矯正工作的宣傳力度,培養壯大矯正輔助力量。社區矯正是在社區實行的一種矯正罪犯的刑罰執行方式,應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的作用,整合社區資源。
(五)變換公益勞動的方式
參加公益勞動的目的是幫助這些矯正對象改造成為新人。但是幫助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對每個矯正對象都采取參加公益勞動的形式。對于愿意參加的人,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對于不愿意參加的人,可以采取參觀、聽報告受教育等形式。對于找到工作的矯正對象,自食其力就是他們成為新人的一種很好的改造方式,這種方式比簡單的一刀切式的參加公益勞動的效果要好的多。
(六) 規范社區矯正對象的法律手續等材料
要加大對公、檢、法、司等部門之間的銜接,確保從外省市回來的矯正對象,及時納入矯正范圍,并把有關材料及時補充完整。
(七) 加大解決基層困難的力度
在經費保障上,社區矯正作為國家刑罰執行活動,應由財政部門制定《社區矯正工作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規定》,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和社區矯正對象所需費用,由上級財政予以保障。目前在沒有專項資金保障的情況下,要繼續加大協調力度,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把社區矯正業務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另外,司法所具體承擔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最多,建議在下拔政法專項編制和辦公設備、交通工具時,能夠加大對其傾斜力度,盡可能滿足基層實際工作需要。
參考文獻:
[1] 郝赤道.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N].法制日報,2011-03-16.
[2]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邵名正.監獄學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