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匯率問題成為最近幾十年來的國際熱點議題。看似一個純粹的經濟學術語,卻隱含著深厚的國際政治效應,因此,對于匯率與政治的關聯進行剖析是十分必要的。在其中,匯率變動引發的國際政治效應更加多元,也更加復雜。大致上,匯率變動引發的政治效應發生在霸權國與正在崛起的且對霸權國霸權構成威脅的國家之間。
關鍵詞:匯率變動;國際政治效應;貨幣堅挺;國際責任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5-0056-03
一個國家的貨幣相對于另一個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似乎應該是一個經濟問題,兩種貨幣之間的比率應該是由市場決定的,但事實上,現實與此十分迥異。在實際情形中,匯率變動不僅涉及到經濟與市場行為,同時還涉及到國際政治的考量,甚至思想觀念的影響。因此,探討匯率變動的國際政治效應是有重要意義的。
一、幣值的高估與低估之國際政治效應
(一)貨幣堅挺與國家強大
第一,貨幣堅挺是否是國家強大的標志?
匯率高估有時具有重要的政治效應。匯率高估不僅出現在發達國家,同樣也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貨幣堅挺對發達國家來說,在其他國家看來,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即貨幣堅挺是這個發達國家經濟優異的體現。另一方面,貨幣堅挺代表著國家的強大。貨幣堅挺或者說是匯率高估,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為本國的貨幣需求大于供給。那么,為什么市場上會表現出本國貨幣的需求旺盛呢?這是因為投資者對本國貨幣的購買力充滿信心,相信將來本國貨幣能夠保持購買力不變。
為什么投資者對本國的貨幣充滿信心呢?答案的謎底就在于本國的經濟實力雄厚。例如,對于發達國家來說,認為貨幣堅挺是國家經濟政治強大的體現(how a strong dollar shows how strong our nations was),認為“貨幣堅挺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來自于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他認為,“因為匯率堅挺意味著一國經濟生機、強大和競爭力。當然,這種看法有時可能過于偏激。里根在任期內,他的一些助手們就這么宣揚過美元堅挺的好處,有時甚至達到了夸大的地步。所有這些好處后來被證明是暫時性的,但他們的直覺是對的。”[4]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貨幣高估有兩個含義:第一,從經濟層面來說,為了降低使用外匯的成本,本國貨幣會大大高估。因為,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發展的資金,急需資金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這樣,幣值高估就成為了籌措資金的一種便利手段。例如,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為了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目標,降低使用外匯的成本,人民幣被大大地高估。中國的人民幣匯率一直維持在1美元兌2.4618元人民幣的水平上。1971年12月18日,美元貶值7.89%,中國人民幣同時相應地升值達到了2.2673元人民幣[6]。第二,從政治層面上,把本國貨幣高估,有利于領導人對本國民眾宣告本國經濟發展勢頭的良好。
第二,匯率高估是否與一個國家尊嚴有關?
貨幣堅挺有時被國家認為是體現了國家的尊嚴。例如,中曾根就認為,強勢日元與他的日本“政治大國”目標是相符的,是日本成為政治大國戰略的一部分,強勢日元意味著在世界上日本所處的重要政治和經濟社會地位,中曾根認為,日元匯率升值可以把日本新獲得的經濟財富轉換為國際威望。
與此相對應的是,認為貨幣貶值是一個國家衰落的表現。“貨幣貶值,一般來說當然意味著進口成本的上升和以外幣計算的出口收入的減少。換句話說,它表明這個國家變得更窮了而不是更富了,這自然不是一件值得歡呼雀躍的事情。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元價值的歷史性變化吧:20世紀50年代的美元非常堅挺,但自從出現幾次明顯下降之后,美元就走上了不斷貶值的道路。到現在,美元對日元只有50年代的1/3了,對德國馬克也只有2/5了,這就足以表明美國在世界的地位變化情況了。”[7]一般來說,貶值與國家衰落的關系是復雜的。國家的衰落一定會影響本國貨幣的購買力,本國貨幣的幣值變化并不只是由國力一個因素來決定的,而且還包括本國發行量的大小等。
當前,關于貨幣升值與貶值的政治爭論似乎成為一種政治口號,真正的政治目的是現象之后,在國家崛起過程中,本國經濟發展速度快于其他國家,這時,本國的貨幣幣值從長期來看,可能會變得堅挺,甚至是升值。但反過來,貨幣升值并不一定意味著國家的強大。同樣,貨幣貶值也是同樣的道理,國家經濟實力衰落從長遠來看,本國的貨幣幣值會面臨著向下調整。這樣,關于匯率變動與國家強盛或衰落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反映的關系,而不是一種決定關系。因此,匯率變動的政治爭論成為一種借口,成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二)貨幣升值與國際責任
匯率升值是否是承擔國家的國際責任意識的一種體現?這一觀點經常發生在匯率摩擦的國家之間,尤其一方是崛起中的大國。“國際責任說”是一種能力——意圖說。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什么樣的能力,就必須要有義務和責任來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擁有這樣的能力,而不承擔這樣的責任,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不負責的。“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的重要標志是其外部影響力,而外部影響力的主要標志又是該大國能否履行國際責任。”[8]具體到匯率問題上,這主要是認為崛起中的國家故意低估自己的貨幣,造成不公平的國際競爭力,使本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其他國家則會被這一不公平的行為所害,甚至是造成全球經濟的不平衡。這一觀點在本文研究的題目——日元升值中被美國屢次提及,同樣,在當今美國與中國關于人民幣的爭論都又再一次出現。因此,美國要求日本和中國履行國際責任,承擔起自身的國際義務,讓其貨幣升值。
那么,崛起中的國家又是如何反應的呢?“絕大部分時期內日本處理那些國際貨幣問題的態度,都帶有一些鮮明的特征。其中之一是明顯的被動,變現為日本不愿在重要舞臺上扮演角色。它只想關注自己國內的事務,不愿和其他人摻和在一起。而且在與美國的雙邊關系方面,日本人有一種強烈的、幾乎是排他的投入態度。”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被動的角色;二是與美國的“不正常”關系。中曾根提出,要改變成為“世界中的日本”到“為世界作貢獻的日本”。行天豐雄指出,“在80年代,我們(日本)開始為成為國際金融問題的一個主要參與者進行有意識的努力,而且我們也渴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9]因此,日元在負責任這一原則下開始大幅度的升值。在本文的后面,我們可以發現日元的大幅度升值與“國際責任”的認識不充分有關。
崛起中的國家如果想在現存的國際體系下得到發展,就始終避免不了“國際責任”問題。因此,崛起中的中國是在當前國際體系下發展的,這樣中國同樣面臨著國際責任問題。中國政府的態度也是明確的——中國將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但中國政府認為,承擔國際責任應該與自身能力相當。因此,在匯率問題上,中國政府的態度是明確的。溫家寶總理的話代表著中國在這問題上的立場。“從2005年7月份我們實行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21%。雖然最近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幅度并不那么大,但是由于歐洲貨幣、亞洲貨幣大幅貶值,人民幣實際上也處在升值的狀況。這對我們外貿出口帶來了壓力。我們的目標是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幣幣值的基本穩定。但是,這是由市場和我們自己決定的,任何國家不能對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施加壓力。”[10]
問題的關鍵在于“國際責任”的界定,匯率升值多少才算履行了國際責任?這一問題的回答具有模糊性,因此,這也是匯率變動與國際責任聯系起來的重要原因。
二、匯率變動與國家的興衰
(一)匯率變動與國家競爭
匯率變動在引發國家競爭力變化方面,引起的爭論是兩個層次的。第一,匯率變動引發關于“傾銷”的政治爭論。匯率變動與傾銷的關系主要是指匯率故意低估造成本國的產品相對于外國更加具有競爭力,從而迫使外國生產廠商破產或者轉行。因為,匯率的變化會影響進出口價格,而進出口價格的變化最終必然會影響到進出口量。一般來講,一種貨幣貶值會減少貿易赤字,因為它會使進口品更昂貴;而貨幣升值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匯率波動使反傾銷指控稱為熱點。當日元急劇升值時,似乎大多數日本出口商都在搞傾銷:用美元來結算,美國的傾銷價格低于在日本生產或銷售同樣產品的價格。”這一點特別在利益集團游說政府改變匯率政策時常常出現。第二,匯率變動國家競爭力的關系上如何認識?這也是對匯率變動的重點爭論之一。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國際競爭力的涵義和如何測量。關于競爭力的定義,由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拉·迪森(Laura D′Andrea Tyson)《鹿死誰手》一書中給出。她指出,競爭力是“能持續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生產出在國際競爭力中經受住考驗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因此,一方面,長期低估會對外國的生產者造成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造成本國的成本卻較小。事實上,匯率波動與國家產品的競爭力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為因果關系的,我們可能發現國家產品的競爭力是匯率變動引起的,也可能認為匯率變動會造成國家產品具有競爭力。要分清具體的場合。因此,把匯率問題與國際競爭力進行掛鉤,保羅·格魯克曼給出了主要的原因:“競爭力問題與國家安全問題一樣,很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團以愛國為名謀求私利。”
(二)國際收支逆差是否是國家衰落的表現
這個觀點是霸權穩定論的一個重要證據。羅伯特·吉爾平引用卡洛·西波拉(Carlo Cipolla)關于帝國衰落的研究,“經濟政治大國衰落的一些傳統特征:過度的稅收、慢性的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困難。……但里根‘經濟奇跡’的虛假繁榮蒙蔽了美國人民的眼睛,使他們看不到真相,不知道他們僅僅依靠別國的金錢才繁榮興旺。總的來說,美國人民未能領會預算赤字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對社會的影響。”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國際收支逆差被認為是國家衰退的一種表現形式。
要分析國際收支的政治影響,我們需要具體地區分各個項目的差額。首先,國際貿易差額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產品競爭力,特別是貨物和服務貿易反映了一國制造業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而當前體現經濟發達是更為重要的服務業。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于是出口中制造業和服務的比重越大,經濟就越發達。因此,我們不能混淆國際收支逆差與國際貿易逆差。國際貿易差額是反映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國際收支逆差則不一定是國家競爭力喪失的體現。其次,當前發生的另一個變化是信用在經濟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不僅對個人而言,對國家來說,這種情形仍然適用。能夠擁有大量信用的國家一定會是富國,而不會是窮國,因為富國才會讓人相信信用總體上是安全的。
匯率變動與國家實力變動發現關聯。一般說來,匯率變動造成的政治效應發生在霸權國與正在崛起的且對霸權國的霸權構成威脅的國家之間。
參考文獻:
[1] 保羅·沃爾克,行天豐雄.時運變遷——國際貨幣及對美國領導地位的挑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18-19.
[2] 易綱,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3.
[3] 保羅·沃爾克,行天豐雄.時運變遷——國際貨幣及對美國領導地位的挑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251.
[4] 鄭永年.國際責任關系著中國崛起[J].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5/forum_zp070731.html
[5] 保羅·沃爾克、行天豐雄.時運變遷——國際貨幣及對美國領導地位的挑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15-16.
[6] 溫家寶: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溫家寶答記者問[J].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03-13/1601645.shtml
[7] 羅納德 I 麥金農,大野健一.美元與日元[M].王信,等,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241.
[8] 羅拉·迪森.鹿死誰手?——高新技術產業中的貿易沖突[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2.
[9] 保羅·格魯克曼.流行的國際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9.
[10] 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1.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
XU Kai
(Political and law school, Shanghai finance college, Shanghai 2012109,China)
Abstract: The exchange rate has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hot issues in recent years.Looks like a pure economics terminology, but hidden deep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ffect, theref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xchange rate and political analysis is very necessary.Among them, exchange rat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ffects caused by a more diverse, more complex.In general, changes in the exchange rate caused by political effect between hegemony and the rising of hegemony hegemony and pose a threat to the country.
Key words:exchange r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ffect; a stronger currency ;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