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藏1953”是永春老醋責任有限公司的一個系列產品,其中最貴一款老醋每瓶1000元。貴的理由,除了有最完整保存醋酸菌的獨特工藝,還有就是文如其名的歷史文化附著。唯一的缺憾是,1953這個數字很難再向前追溯,與始于北宋初年的永春老醋釀造史對比,顯得窖藏的味道還是太嫩。
1953是永春老醋責任有限公司前身永春釀造廠成立的年份。面對只有幾十年歷史的磚木結構老廠房和閩南傳統醋缸,以及些許民間搜集而來的釀醋器物,公司總經理張曉強對打造老醋博物館的計劃有點難為無米之炊。
“公司專門組織人員到外地去征集,希望能找到一些解放前的釀醋、食醋、盛醋實物或資料,最好能淘到有上百年歷史的文物。未來準備多投入一些資金,擴大在民間搜集的范圍。”張曉強說。
在縣城另一家醋文化博物館——順德堂老醋博物館,幾十余件外觀有些年頭的醋瓶、醋皿和石磨等展品陳列其中,年代雖標識為民國、清代甚至明代,但相關人士介紹,這些文物大都從民間購入,并未經過鑒定。上述文物不可考、缺乏較為詳細歷史文化陳述的現象,也存在于許多我省開展較好的企業博物館之中。
對企業博物館而言,如果無法做到對歷史的忠誠,談何打造受眾信得過的企業歷史和文化?
新北金瓜石黃金博物館220公斤重的金磚誰能搬動誰搬走、臺灣鹽業博物館翠玉白菜鹽雕做工細賣得俏,就算缺少歷史實物,也能制造出看點奪目的專屬藏品。相比來說,臺灣企業博物館的博物之術顯得較為系統和有創意。
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臺灣采取了許多措施對民間博物館進行規范扶持,特別是對于博物館文物搜集、購置、鑒定和分類等,組成了專業咨詢會進行審查,解決藏品不可考的困境。此外,設立博物館發展委員會,對博物館規劃和營運進行指導,并定期辦理博物館評鑒:促進公私立博物館之間資源共享,包括展品外借、巡回展覽等。這些都提升了藏品的分量和參觀者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