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文課程標準》開篇寫道:“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各方面基本能力”。中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閱讀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交流能力呢?教師善作啟發式提問是關鍵環節。此文從課本、學生、教師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來探討課堂提問的特點和規律,對研究閱讀設計提問的科學化具有啟迪意義。
【關鍵詞】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提問
我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近十多年一直在廣東省陽山縣第二中學擔任語文老師,深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重要板塊。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表達交流能力,是語文教師長期探討的共同課題。
語文教師不能陷入這樣的誤區:只重視語文知識的講解與灌輸,而忽視閱讀教學中科學設計提問這一關鍵環節。如果在課堂上教師洋洋灑灑地講,學生昏昏沉沉地聽;教師零零碎碎地問,學生簡簡單單地答;教師密密麻麻下指定,學生唯唯諾諾去執行,那就不但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還容易扼殺學生的閱讀興趣。
抓好科學設計提問這個關鍵環節,就要從課本、學生、教師三個方面協調進行,力求問得有節有理、有利有效、恰如其分。
一、熟悉課本才有融會貫通的提問
語文教學是一項極富藝術特色的創造性活動。要想把平淡的課堂化作知識的樂園、神奇的世界,就要樂學求真,從善創美,增強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營造生動活潑,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課堂上來。
教學過程教師的一個個啟發式提問,就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個興奮點。教師要想作出融會貫通的提問,首先就要熟悉課本、鉆研課本、用好課本。不首先打好這個基本功,創造性提問就無從談起。
1.根據教學大綱去設計提問
教材的編寫是有邏輯性、序列性、科學性的。試以“大綱”要求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為例,就有循序漸進的要求。七年級只要求“培養一般的語文能力”;八年級要“聯系生活,培養學生閱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章的能力,學習文章語言”;九年級要“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章作品的能力,學習文學語言。”
閱讀教學的設計提問,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能超出“大綱”。例如七年級語文的詩歌部分,語文教師若超出“大綱”,向七年級學生提出“請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這類問題就不合時宜,大部分學生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什么是詩歌的藝術特色。因為這個提問超出他們的知識水平,產生疑問是很自然的。
根據教學大綱去設計提問,可減少“千人一面,千課一味”的感覺,讓學生接受到各個學習階段的不同提問與思考,才能一步步學有所得。
2.區別不同文體去設計提問
閱讀教學中設計提問,應當突出文體特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生只有首先熟悉各種文體的特點并掌握各種文體的學習方法,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去理解每一篇文章。
例如教學說明文,就要引導學生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性質,要分別了解說明的主要內容、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說明的方法與表達方式。對較復雜的說明文,內容上還要注意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總之,各種常用文體、文學體裁、文言文教學中的設計提問,都不能脫離文體特征與教學要點的要求。
3.把握課文整體去設計提問
人們認識事物,如同“庖丁解牛”,大致要經過三個階段。開始,“所見無非牛者”——只能獲得初步的大致印象;經過一段時間,“未嘗見全牛也”——只能從局部得到具體印象;最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從整體上綜合,獲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學生認識理解一篇課文也是如此,先從整體大致了解,有個初步印象,然后局部理解分析,最后從整體綜合歸納,深化認識。根據這個認知過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每篇課文都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這是領會重點、解決難點、進而理解全文的基本功。
在閱讀教學中善于立足課文整體去設計提問,特別有助于學生目的明確的預習,通過預習對全文有個大致理解是容易做到的。
二、了解學生才有因材施教的提問
1.按學生思維規律設計提問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本質和事物內在規律性的概括的,間接的有目的反映;這一反映是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以語言為中介去進行的活動。因此,教師設計提問,應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文也,相說(同‘悅’)以解”。《禮記·學記》這是說,教師善于提問的,好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脆弱的部分入手,然后再砍伐那堅硬的部分。如此引導學生按照思維規律循序漸進,才有體現教學思路順序、學生認識順序的正確提問。
例如教《美猴王》時,我設計出這樣的臺階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石猴是怎樣來到世上的?為什么要寫他的來歷?②石猴在山中的生活是怎樣的?表現出什么特性?③當眾猴發現瀑布飛泉時,石猴是怎樣說的?這說明了什么?④在寫石猴發現水簾洞和率眾猴進入水簾洞的過程中,重點描寫了他哪些動作和語言?為什么要寫這些?這種拾級而上的階梯式提問,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思維規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他們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課文的內容和主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依問題難度大小去設計提問
設計提問要有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能力培養,因此設計的問題應當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摸得到”,難度不覺太大也不能太小。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問得太直,太淺顯,學生都不必想就答出來,這種問題的用處不大。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這像猜謎語,也沒有什么好處。問題籠統,不著邊際,學生可以隨便回答兩句,很難說他對,也很難說他不對;這種問法最不好,不但不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反而會養成他們說空話,敷衍了事的習慣。提問不是走過場,有那么回來就算;也不是考考學生更不是要難為學生一下,提問的目的是促進注意,啟發思考,加深印象”。
3.要面對全班學生設計提問
設計提問應統籌兼顧,面向全班學生,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接受提問、獨立思考的機會,讓每個學生的學習都能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
教師在備課之后的思維速度顯然要比學生快,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一是應當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經過充分準備后再回答問題,這樣不僅能增加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二是學生回答后的停頓,加上教師的評價之后,也要留有適當時間,方便學生回憶、辨別、判斷和記錄。三是始終考慮能力強(好)、中、弱(差)三類學生的不同程度、不同特點去提問與評價,也就是始終根據問題的難易差別和回答的不同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步步提高。
三、教師善學才有教學相長的提問
1.教師對提問一定要有耐心“磨刀”的充分準備
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對提問也要耐心“磨刀”,做好充分準備。所謂“充分準備”,不僅要對提問的選擇和表達應精心準備,而且要對學生的各種回答,反應也有充分估計,事先想好應對措施,防止出現“卡殼”、冷場現象或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要使提問始終處在教師自己的掌控之中。
我曾見過這樣一個實例:有一次,一位很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在學校上公開課,就因為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一時不知所措,致使這節順利進行的公開課發生逆轉而掃興,留下難以及時補救的遺憾。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提問,對學生的回答有充分的準備和估計,其實這種尷尬局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學問學問,善學會問。教師在設計提問前切實鉆研功課,認真耐心“磨刀”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對“提問”要首先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怎么辦”,尤其不能被學生的反問而問倒,要打有準備之仗、有把握之仗。
2.教師對提問要有所節制不濫問
就一篇課文而言,提問的天地是非常廣闊的:詞的意義,文章的主題,作者在文章里表現的行文思路和情感,以及文章前后的照應與聯系等等,都有問題可問;但決不是心血來潮,隨意發問,而是根據教學的重點,學生的難點來提問。正如葉圣陶先生所提:“我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能抓到“學生所不易領會”的問題發問,才會循循善誘,有的放矢,問得有節、有效。
提問時切忌設計那種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例如“像什么”、“好不好”、“是不是”之類簡單肯定或簡單否定或模棱兩可的問題,就是浪費師生時間精力、沒有什么教學效果的濫問。只有不濫問,才能充分用好課堂時間,提高提問質量與教學質量。
3.教師對提問的回答要有及時評價和正確疏導
教師評價學生的回答要善于釋疑,釋疑應重在疏導,開拓思路。疏導釋疑的方式可有多種選擇,或以基本理論和常識啟發思考,或者聯系日常事理、自然現象幫助理解,或者在比較中分析鑒別,或者從分析事物的規律入手點撥誘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區別不同情況,給予及時、準確的評價。對學生的正確回答或接近正確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進行表揚;對不完整或其中有錯的回答,也要看到其中的積極因素和“合理顆粒”,不要否定一切,不要求全責備,要因勢利導,樹立學生逐步向上的信心。學生受知識水平和社會閱歷所限,回答問題難免有錯,關鍵看教師如何循循善誘。對正確的加以肯定,對不足的給予補充,對錯誤的及時糾正,這樣才能擴大教育面,使廣大學生都能逐步掌握系統、完整、科學的知識。
4.教師還要講究課堂提問的延展性
教學是一個不斷置疑、釋疑、再置疑的良性循環上升過程。課堂教學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存在每個學生心中的疑問和難點,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啟發學生在學完課本之后,再試提一兩個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相關問題,課后師生如此共同探討,正是教學相長,大家得益。
我們以往的傳統教育是“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往往只教學生如何回答問題,很少教他們如何提出問題,不搞延展性提問。其實延展性提問,有利于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延伸,有利于充分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和知識水平。
古代曾經被貶“下放”到我們陽山縣當“縣令”的(至今仍有“賢令山”)唐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韓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謂之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傳道”,就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所謂“授業”,就是教給學生知識;所謂“解惑”,就是解釋學生的疑問,促使學生的長進。
學問學問,善學會問,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既然語文學科是最基本的人文社會學科,那么語文老師就應更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自豪感、光榮感與責任感。
善于提出問題,善于解答問題,善于教書育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這是中共十八大報告的鄭重承諾,也是執政黨對人民教師的深切期望。
【參考文獻】
[1](美)林格倫(H·C Lindgren).《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2] 黃國漳.《教育學》,廣東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3] 肖明.《哲學原理》、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4] 錢威.《語文教學藝術導論》,新疆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5] 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4月第1版.
[6] 中共十八大報告,2012年11月8日.
(作者單位: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