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新課程實施后,各地、各校圍繞著如何推行素質教育,實施高效課堂,進行了各種嘗試,并取得了很多成果。設計導學案進行高效課堂教學,是一種比較流行、也是在廣大教師中認可度較高的一種手段。本文從心理學理論和教育學理論出發,談談在導學案的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理念,并結合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給出具體案例。
【關鍵詞】導學案 建構主義 最近發展區 高效課堂
一、設計導學案的目的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單一的教材為依托,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接受,忽視了學生的感受,抑制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在當前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設計導學案進行高效課堂教學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手段,這種手段的目的是:讓學生先課前自學,然后課堂展示,教師再加以點撥,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好處。
二、設計導學案的理論基礎
一份導學案是否能達到上述目的,關鍵在于設計者的思想和理念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也就是說是否與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階段相符合。本人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和實踐,覺得在設計導學案時最應注意的理念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大教育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他認為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兩個基本過程:“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心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和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
2.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
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學生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起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三、設計導學案時應注意的問題
1.深入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
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實際發展水平,就是了解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就是把握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整合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即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被學生“同化”。能同化的知識不會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性質,只會擴充學生認知結構的數量;不能同化的知識,就會使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即“順應”。
因此,這就要求導學案的設計者在設計導學案之前,要充分“備教材、備學生”,根據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和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才能達到高效的課堂。
[案例一]人教版選修3-1第一章第1節:電勢能和電勢(第一課時)
(備教材)本屆內容在新課教學時,可能需要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有三個主要內容:一、靜電力做功;二、電勢能;三、電勢。
(備學生)對于中學生來說,建立電勢能和電勢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對此,教師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仔細分析可知,學生已經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和經驗:那就是在學習必修二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時候。因此,這部分內容如果被老師引導的好的話,是可以被學生“同化”的。
(備教法)根據以上分析,在設計導學案時,一邊復習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知識,一邊提出電場力做功和電勢能的問題,牢牢抓住“類比法”,讓學生自己探究或者合作交流,并把探究的結果展示出來,發現問題,老師即時點評。這樣,既是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的角度滲透類比法,運用類比法,更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
2.設計導學案過程中著眼于“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就是學生現有水平與可能的發展水平中間的交叉地帶,在教學中,教學者越是重視“最近發展區”,學生越能高效的提高學習水平。因此,在導學案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事先仔細地揣摩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實情況,找準、找全“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提高學習水平時少走彎路,快捷高效。
另外,課堂教學著眼于“最近發展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因為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的現有水平來說,既不是過于簡單,也不是那么遙不可及,經過努力即可獲得。因此,不至于因課堂內容過于簡單而使學習乏味;也不至于因為課堂教學內容難度過大而使學生喪失信心、死氣沉沉。
[案例二]人教版選修3-2第四章第3節:楞次定律
最近發展區:對演示電磁感應實驗現象的科學分析的能力
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是建立在第2節“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基礎上,教科書中的實驗都是前面教學中做過的(即學生現有的水平),但是由于規律比較隱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強,所以想直接得到和理解楞次定律有很大難度(即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因此,在導學案的設計時,一定要突出科學探究要素,著眼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扎實的越過最近發展區,才能提高學生的發展水平。
具體來說,可按照以下的流程設計:
在分析實驗現象時,突出研究的對象是線圈(閉合回路),要抓住穿過線圈的磁場方向和磁通量的變化,注意引導學生分清“原磁場方向”和“原磁場磁通量的變化”,以及“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其中,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以感應電流的磁場作為“中介”來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是本節教學的“靈魂”。
3.設計的導學案要有很強的參與性
能力的習得離不開學生積極的心智構建。因此,高效的課堂必須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前提。只有通過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老師才能從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比如,在教授能被學生“同化”的知識時,就可以設計相應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互動、交流,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教授需要“順應”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們一些實驗器材,讓學生們自己動手或者相互協作設計探究實驗,發現規律。
[案例三]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3節: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
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是本節教學內容中的一部分,這是進入高中以來第一次最適合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演示實驗并能發現規律的教學片段,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去,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實驗教學的興趣。
在設計導學案時,可以要求同學們課下自己動手準備實驗器材,可以到實驗室尋找器材,也可以利用生活中身邊常見器材:如磚塊、小木塊、黑板擦、毛巾、玻璃板、橡膠板、甚至家用切菜板等等。在教學中,可以讓同學們分組展示本小組的實驗和實驗結論,做到人人動手,人人參與。
4.導學案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我們的教學對象通常都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少則三四十人,多則六七十人,因此,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發展水平雖總體相同,但又不盡相同。總體相同,決定著我們可以統一教學,使用同一導學案;不盡相同,又要求我們設計的導學案要具有不同的層次性,要考慮到不同個體的“最近發展區”不盡相同。這種現實情況要求導學案的設計者不能一刀切,不顧及個體差異,不顧及同一年級不同層次班級之間的差異。
5.設計時不能忽視教師的點撥作用
雖然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自學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講,學生協作、交流能解決的問題要少講,但是有一部分需要學生努力探索、重新構建新的認知結構的知識,如果老師仍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可能就會浪費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更有甚者會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得不償失,這就要求老師要及時的點撥,解開謎團。
[案例四]人教版選修3-2第四章第3節:楞次定律阻礙的理解
在前面案例二中已經講過,楞次定律是經過實驗一步一步得出的,在探究過程中,其中的“中介”——“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是關鍵,因此,在應用楞次定律時理解“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也是關鍵,初次學習,多數同學很難完全把握,這就要求老師在學生探究之后用“精準”的語音進行點撥、釋疑。重點理解以下三點含義:一是“阻礙”并不能“阻止”,只是延緩了過程的進展;二是從阻礙原磁通量變化的措施上理解“增反減同”;三是從力的角度理解阻礙“來拒去留”。
【參考文獻】
[1] 李越 著.《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楊淑芹 著.《教育學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