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區(qū)里舉行了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初中思想品德的課題是蘇人版八年級思想品德教科書第七課第一框《行為與后果的關系》。聽完了七位老師的上課后,感觸頗多。最深的感觸就是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要走進生活,凸顯關愛?,F(xiàn)摘取其中兩位老師的主要教學過程來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課例一】
導入:
心理測驗:你到了一個從未到過的原始森林里探險,帶著下面五種動物。一路上險境重重,你不可能把他們全部帶到最后,你不得不將他們一一放棄,你會按什么順序放棄?(五種動物是老虎代表對權利和金錢的欲望;猴子代表你的子女;孔雀代表你的伴侶、愛人;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狗代表你的朋友)
授新:
第一站:海因茨的兩難選擇
1.在學生閱讀課本材料、了解案情的基礎上探究:
(1)標題中的“兩難”選擇指代什么?海因茨應該怎么辦?為什么?
(2)試分析海因茨不同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
2.在學生探究、小組交流、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對人的行為進行分類。
第二站:追蹤“海因茨事件”
1.請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分別對警官“追查”或“不追查”(海因茨破窗偷藥的案件)兩種行為選擇進行判斷,并推測相應的后果。
2.歸納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3.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幾種行為,試著從多個角度分析其后果。
第三站:知識總結與情感升華
第四站:完成《行為與后果的關系》導學案
聽后反思:
本課教學,老師講授很清晰,也注重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運用,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但是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還是太囿于教科書,知識教學的味道還是太濃,教學個性沒有彰顯。究其原因,是新的教學理念沒有在教師心中扎根,沒有得到落實。教師備課時沒有放眼社會,沒有走進學生,往往脫離實際,僅僅埋頭于分析教材、教參,查閱參考資料,選擇配套練習,從而編寫教案。其結果是把學生引入到“上課——作業(yè)——復習——預習——再上課……”這一機械的運作方式中,封閉了學生信息和知識的來源渠道,限制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廣闊空間。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過渡,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這是整個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應是最重要的。
學生的情感從哪里來?從生活中來。因此,當我們的教學充滿濃濃的生活味道時,學生就會有想法,就會有話說,就會有事做。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了解學生生活,關愛學生生活,感受學生生活,寓教于需,寓教于情,寓教于趣。
本課伊始以心理測驗導入,我感覺這脫離了學生的生活,這種痛苦的抉擇學生沒經(jīng)歷過,沒有體驗過,這也不是學生所需要的,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更不是學生感興趣的。所以這樣的教學設計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新課教學所選取的課程資源也多離學生生活較遠,缺少對社會熱點的關注,缺少對學生關注點的關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旦不能捕捉學生生活的疑點、興奮點,這就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的共鳴。思想品德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課例二】
導入: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視頻
授新:
(一)探究: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人間慘?。?/p>
投影提示:
(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fā)言,老師點撥引導。)
探究發(fā)現(xiàn):(1)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會做出一定的行為。
行為的分類。
(2)行為與后果的關系
(二)活動:1.回到現(xiàn)場,如果我在現(xiàn)場,我會……
2.小悅悅住院救助、愛心捐助活動視頻回放。
(三)學以致用:
(四)行動起來:原來生活可以更美好,往往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我們做出一些行為上的改變。
在____方面我今后會______。
(五)行為之美:
因為我的行為,而讓自己有價值;
因為我的行為,而讓別人更幸福;
因為我的行為,而讓社會更和諧;
因為我的行為,而讓祖國更強大;
因為我的行為,而讓生活更美好!
這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在歌曲《愛的奉獻》中,學生朗讀)
聽后反思:
沒有精心的預設,就沒有精彩的生成。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學業(yè)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本節(jié)課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教學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傳統(tǒng)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由傳授知識向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而獲得知識轉化。
一、教學走進生活
教師適應了現(xiàn)代教育的開放性特點,備課時善于捕捉學生生活的疑點、興奮點,社會生活的熱點——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應具有的道德觀問題,重視把生活的“活水”——小悅悅事件引入課堂,這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人間慘?。恳皇て鹎永?,這正是中學生非常關心又非常想弄清的問題,在課堂上適當作些探討,激發(fā)了學生的興奮點,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高潮立馬到來。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沖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鑒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致力于讓學生經(jīng)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以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有著豐富的精神需求。他們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誼、求有價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師若能走進學生生活,并立足于學生實際情況準備教學,必能使思想品德課增強吸引力。
二、教學凸顯關愛
聽課聽多了,發(fā)現(xiàn)好課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個“愛”字。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教學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币虼私處熢诮虒W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本課教學中教師緊緊抓住情感教育這一主線,縱貫全課。在分析小悅悅事件的原因時,多媒體通過聲、像結合,使教學情境更真實、更生動、更形象。肇事司機的殘忍,18位過客的冷漠,拾荒阿姨的救助,小悅悅母親的悲傷,無疑構成了一幅人間百態(tài)圖,沖擊著孩子們的神經(jīng),沖撞著孩子們的心靈,引發(fā)了孩子們深深的思考。如果你在現(xiàn)場,你會……教育了孩子該怎樣更好地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在醫(yī)院救助場景的視頻再現(xiàn),“不做冷漠的中國人”、“陌生人有關懷”、“用行動傳遞愛心”,一系列的宣傳標語和捐助活動,彰顯了社會的大愛,彰顯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這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的,是潛移默化的。課的最后,在一曲《愛的奉獻》中,學生朗誦《行為之美》,情感得到升華,課堂又一次進入高潮。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