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文60分,重要,可老師不好上,學生不愿上,本文從口述、抒寫、品評的角度探討作文教學課題。
【關鍵詞】作文教學 自由 興趣 評價 多樣化
很多作家認為“寫作是快樂”的,一個人能用母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確是一種幸福,然而這種為文的快樂卻往往被我們“一講二寫三評”程式化的教學模式所扼殺。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如何更好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應是語文老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下面我想就自己多年的實踐談幾點個人淺見。
一、自由抒寫 表達真實感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就班上一件事論得好,寫自己心路歷程寫得真,對老師、朋友細膩刻畫描得妙,但回到老師給出的作文題卻抓耳撓腮、一籌莫展,或許就是缺乏自由的氛圍,缺乏真情實感造成的。
幾乎每一位成功的作家恰恰都是“愛怎么寫就怎么寫”,雖然學生不是作家,但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的寫作空間是使學生愉快為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處于自由的狀態下寫作,每個學生多多少少能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都比較容易找到自己最想寫的內容,不至于出現“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和我擦肩而過”的毫無結果的苦思苦想。自由抒寫首先表現為題材的自由。既可以寫大事,或感人至深的事,也可以寫生活中消極的、不如意的事:母親哀怨的責罵,老師不滿的目光,或一次小風波,一絲淡淡的哀愁皆可盡入我們的筆端。有些老師認為負面、消極的東西不能寫,認為作文一定要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這不但困囿了學生思維,而且使學生對作文失去興趣。那些隱隱的感傷,那些突如其來的情緒,那些看來似乎消極的情感卻是學生最直接、最深切感悟的生活素材,提煉為文,便是一篇有血有肉,讀來使人產生共鳴的生活隨筆。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寫作也應當是豐富多彩的,信手拈來的不是作文的材料,而是流淌在作文本上的真實的感和真摯的情。語文老師只要注意引導,一定能使他們熱愛作文,由樂之到好之,切實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其次是形式上的自由。傳統的作文教學偏重形式上的章法指導和技巧訓練,語文老師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以文體的類別進行作文教學,殊不知,形式上的不自由不僅造成寫法上的千篇一律,而且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的表達,壓抑了學生個性的張揚,扼殺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讓文體形式百花齊放,老師每次布置作文,畫一個大致的范圍,讓學生自由的寫,讓多種形式放飛學生的才情,使為文者獲得建筑師的愉悅。
在一個較長的階段,學生在寫作上能處于一種自由狀態有利于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體味作文的愉快,也容易獲得成就感,學生不愿約束,喜歡自由,又常受到許多社會問題的困撓,相信他們一定愿意選擇寫作來充實生活,因為這是一個能宣泄感情的渠道,只要老師引導得法,這種建筑在心靈所需或興趣上的作文,必將成為他們熱愛文學的引領者。
二、口頭作文 激發寫作興趣
學生難以寫作,不知從何入手,不知怎么表達,可從口頭作文訓練開始。我有一段時間講授議論文的寫作,在上寫作課時,看見學生一臉迷茫,靈機一動,變寫作課為口頭作文課,先從我開始。我針對班上剛發生的學生帶手機進課室,被政教處處分一事,展開口頭論述,有理有據地向全班同學即興口頭作文,說得這位同學心服口服,隨即便告訴學生老師剛才所說的內容其實就是一篇議論文,只不過沒有寫出來,而是通過口語表達出來。我們常在日常生活中要去說服那些意見和我們相左的人贊成我們的看法,或對一件事情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些都需要議論,為了要說服別人我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去以理服他,以情去感染他,現在我們就來和同桌進行口語訓練,找一個觀點,去勸諭他,整個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然后再引導學生把剛才說得話寫下來,效果很好。口頭作文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的一種訓練方式,要求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根據具體要求緊張思考迅速組織好文章結構和語言,并把它口頭表達出來,口頭作文內容可多樣:或說個人,或說一件事,或表達自己的心情,在學生口頭作文中,老師適當提示幫助他梳理語言,使他們能順利講下去,當作文者講完后,教師可發動學生來點評。這樣學生就逐漸明白了為文的重點和順序等一些寫作技巧。口頭作文的內容可以作為書面作文寫在本子上,這樣寫,不會令學生難以下筆。
口頭作文在培養學生作文興趣方面有其優勢:一是教師可以直接感受學生的思維流程,便于及時梳理指導,形成師生思想雙向交流;二是學生邊說邊寫、邊想邊說可以使他們思維敏捷;三是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并在說服對方的同時,尋找作文的樂趣和成就感。對于學生來說,這種訓練方法對改變學生的作文的現狀是不無裨益的。
三、品評作文 靈活評價手段
如何評價學生作文日益被語文老師所重視,雖說如此但許多語文老師還是慣常地使用全批全改的評價方式,這種傳統的方式如果老師不要統一標準,進行彈性評價,并做好客觀的評價,努力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中肯提出一個讀者的意見,不說假話、空話,這樣對學生的寫作還是有其一定的指導作用的。對學生來說,未必能深領其意。這樣老師花費大量時間的評語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成了無效的勞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多種評改方式,靈活評價手段,如老師點評、學生互評、師生同評等方式交互使用,能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提高學生為文的樂趣。
費科夫說:“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這不僅對他們領會知識和掌握技巧,而且對他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作文的點改,就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動能動性為前提,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思考的評價方法。老師不直接寫評語,而是針對文章的結構或內容上的不足,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去地尋找、思考答案,在解答的過程中反思作文。如一個學生以“勤儉的母親”為題作文時共用了四個材料,其中有兩個材料是寫母親怎樣樂于助人的事情。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可以不用直接指出,而是在作文本上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如該文的題眼是什么,所選用的四個材料有哪些是扣住題旨等。這種點改法,把教與學自然結合在一起,它的設計意圖是通過訓練,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因素,使用這種方法,最好集中一點或兩點突破,不要面面俱到,這樣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
互評是指學生互相評改作文,許多學生都有一個特點,便是寫文章難,找別人文章的缺點容易,我們便可以利用這個特點,讓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找不足的同時,學會為文之法。“品評作文”從興趣入手,首先從品讀開始,找出文中美句、美段,并用符號表示,繼而在小組(四人為一組)討論的情況下,找出文章的不足,有爭議可邀請老師參與討論,當學生知道一篇文章哪些文字是值得品味,哪些文字需要斟酌并且標出了相應的符號,下一步便以對文章進行書面分析品評了。當然,對于學生的評語不可求全責備,能夠把自己印象較深的一兩個方面用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在作文互評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究的狀態,通過閱讀不同同學的作文,可以增強思維的發散性,通過評定別人作文優劣,可以供自己以后作文借鑒,同時還能養成檢查修改、斟酌推敲的作文習慣,真是一舉三得的好的作文評價文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教學必須轉變一切陳舊觀念,摒棄偏于程式化的訓練文式,多種文式綜合運用,把作文課上活、上好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蘇)列·符·費科夫.《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
[2] 教育部北師大基教課改中心、北師大課標實驗教材總編委會.《語文評價建議(試行稿)》.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