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過或聽說過《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綜藝節目,節目中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通過眾多的中華美食展現食物制作中國人飲食及倫理文化,但最近鋪張浪費新聞屢見報端。這正是我們有“舌尖上的中國”,更有“舌尖上的浪費”。
央視曾報道,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養活約3.5億人。另有報道說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統計數字或許有出入,但事實是沒有出入的。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這種“舌尖上的浪費”引起人們的關注。“舌尖上的浪費”有民間的,更有官場的。人們去餐館吃飯,點完的飯菜吃不完就直接廢棄在飯店;同時,公款吃喝之風盛行,大行其道。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數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更值得憂慮的是,浪費之風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響又何止于揮霍錢財?對于這種奢侈之風,人民群眾深惡痛絕,這不僅是敗壞社會風氣的頑癥,更是污染政治空氣的“痼疾”。
如果聽任這種奢侈浪費之風蔓延,我們中華民族“富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和精神支柱就會被摧毀,我們黨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就會喪失,最終危及我們的宏偉大業。這種錯誤傾向是必須堅決抵制和反對的。
首先這與勤儉節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悖,勤儉節約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百折不饒、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節約這種美德為世代中國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時期,儉樸就作為一種公德,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導。這也是我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我們中學教育中更是如此,我們教師自己首先應當勤儉節約,其次是我們的家人應當以勤儉節約,更最重要的是我們會以此教育我們的學生,甚至在全社會崇尚勤儉節約的美德。例如:我們會開展一些課堂討論活動來使大家了解節約的好處和浪費的危害,通過學生自己查資料、互相交換信息、討論等形式讓勤儉節約的美德在學生內心深處扎根,通過對學生的教育使我們的下一代以勤儉節約為榮,并通過他們把這種美德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其次是鋪張浪費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背道而馳。所謂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眾所周知,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是不能和其他國家相比的,但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過分講究排場、面子,使得很多糧食被浪費掉了。桌上的浪費不僅是浪費了糧食,而且對環境有危害,烹制多余的食物不僅會浪費各種資源如水電煤氣等,也會因為其清洗而對環境造成影響,對于全世界都在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所以要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遏制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
鋪張浪費這一不良社會風氣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非常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就新華社一篇內參報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批示,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呼聲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央關心群眾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為民情懷。此批示一出,各地紛紛響應,各地各部門積極學習這一批示,深入領會批示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為了更為有效地反對浪費,眾多的餐飲企業、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紛紛出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不少網民更是在網絡上發起以吃光盤子里的東西為主題的“光盤行動”;從2013年1月初至今“光盤行動”在微博上被轉發約5000萬次。他們在北京實地發放宣傳單頁6萬份,在餐飲企業張貼海報5000余張?!肮獗P行動”引起公眾的廣泛重視和積極參與,例如中國著名企業家陳光標就曾在微博上宣稱要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陳光盤以此來支持此次行動。光盤行動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各企業單位、學校、餐廳等都支持這一行動,大家已經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和浪費的嚴重影響。在初中政治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引入“光盤行動”,可以讓學生從本身做起,充分認識勤儉節約的重要性。
雖然目前我國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但全國各地都在倡導節約反對浪費,有了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相信很快就會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的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山西省吉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