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眼前的頭等大事。本文將從如何在教學中適時制造教學高潮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角度去探討這一問題。
【關鍵詞】創新 政治教學 新穎 策略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從實際教學反饋中獲知創新教學的確可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若能在平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精心制造教學小高潮,促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積極狀態,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應將是敏感而強烈的:或是急于想知道結果而凝神思慮,或是解決了某個重點難題而釋然愉悅,或是為有了新發現而驚奇、欣喜,或是領悟到知識內涵的情理而激動自豪……不用說這堂課的教學效果無疑會很好。
那么,如何在政治課教學中創新設計、制造教學高潮呢?在此筆者結合自己親身的教學實踐,略陳已見。
一、扣動心弦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學生入情以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盡管使學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教師要動情。教師強烈的感情,會使學生受到感染,開啟學生感情的門扉。當然,教師的這種感情必須是真摯的,只有真摯的感情才是感人的;矯揉造作、故作姿態只會引起學生反感。莊子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例如,在講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時,我動情地講述了發生在我校一名學生身上的拾萬金而不昧的感人真事,并說明學校曾就此事專門在全校隆重表彰了那位同學,此時學生聽了既欽佩同時心靈又都受到凈化,其教育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政治教師要學會在教學的關鍵處,凝理注情,動人心弦,就能奏出教學的最強音。
二、重在參與的即興表演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可以讓其增強主人翁感,而由教師的單純講授變成師生雙方的配合表演,則又能增加教學的主動性、直觀性。師生的配合表演從時間準備來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課前充分準備過的,另一種就是即興表演。無論哪一種形式,只要課前精心設計好,師生之間配合好,都能引發教學的高潮。比如,在講“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為了鞏固這一框的教學內容,結尾時,我邀請幾名學生來一段即興表演。譬如可以設計成這種場景:一名中學生正在買鋼筆,在行使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時與營業員發生爭吵(雙方都存在一定問題),其他人員的出現使問題得到合理解決(當然有曲折)。按照劇情要求,營業員、保安、營業部經理、中學生、記者這四個角色分別由四位學生擔任,消協負責人由我擔任,實踐證明我們的表演雖然和專業演員的水平相差懸殊,但出人意料的是同學們對自己班級的“土特產”特別喜歡,在表演與觀看表演中深刻理解了教學內容。
三、引人探究的懸念設置
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就是興趣不斷地向前延伸和預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有位心理學家說:“我們體驗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們被引起的動機最強烈。假如我們完全解答了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全部緊張感就消失了……”可見,懸念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產生“引人期待”的教學魅力。例如,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部分同學對“商品的價值量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這句話并不真正理解。為此,在上課的時候問學生:“勞動生產率愈高,商品的價值量反而愈低,這樣,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是反而吃虧了嗎?”我在學生平時不感到困惑的地方,提出了讓他們感到困惑的問題,看得出,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迫切想知道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擺脫眼前的困惑。而我卻不慌不忙地對學生說:“同學們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但我不能馬上告訴你們,你們不妨同桌之間先議論一下。”正是這一逼人期待的懸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喚起了學生的注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最終形成了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高潮。當然,在政治課教學中設置懸念不能太“懸”,太“懸”易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不“懸”,不“懸”不足以吊起學生的胃口,只有做到適時適度,才能引發課堂教學的高潮。
四、緊張活躍的課堂競賽
特級教師魏書生認為:“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魏老師不但倡導競賽教學這一理念,而且在他的語言課堂教學中積極貫徹這一理念,取得了很大成功。借鑒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穿插知識競賽類的活動,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制造了不少課堂教學的高潮。例如,在講“科學發展觀”這一內容時,我一改過去低效且枯燥的講授,轉化為“你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知多少”這一競賽形式(注:事先需要求學生做必要的準備工作)。首先,把課本中涉及到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背景、內涵、作用等知識轉化為必答題、搶答題等競賽類題型,并且在內容上適當擴展。其次,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大組,每一組為一個競賽單位,準備時間為5分鐘,然后合上書本進行競賽。知識競賽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幾乎忘了學習理論的枯燥和乏味,在既有競爭又有娛樂的氣氛下學習知識,久違了的學習熱情被重新點燃了。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開展適當的競賽活動,有助于形成“緊張而活躍”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五、“疑義相析”的互動商討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例如,在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時,很自然不能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創新。要說出什么是創新?多半學生會照本宣科回答。如果按照傳統的教法,這樣一問一答,直來直去,把學生拒之于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門外,教學高潮就難以形成。于是我改變傳統的教法,對學生說:創新這個概念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同學們能不能舉些具體實例。按照我的要求,學生說了很多,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青島海爾集團開發出適合農村市場既能洗衣服又能先瓜果蔬菜的洗衣機、以氫氣為燃料的環保小汽車等等。看到學生們逐漸進入角色,我也舉了個例子:比如喝水,我們是用口喝,可有人卻打破常規,想到用鼻子喝。你們怎么認識這個問題?這叫不叫創新?是不是異想天開?請在座的同學共同商討。討論很熱烈。贊成的有,反對的也不少,模棱兩可的也大有人在。后來,有一位學生歸納了大多數同學的意見,認為這不是異想天開,在醫院里有些病人無法用口正常喝水,醫生就讓他們用鼻子喝水維持生命,所以應當叫創新。于是,我請全班學生看了一段錄像:醫學上的鼻飼現象。結果證實了這位學生的判斷是正確的,從而使該生初嘗了“發現者”的樂趣。以此為契機,我繼續對學生說:看來我們不能嘲笑這種異想天開,因為這異想天開里面就蘊涵著創新的東西。那么,是不是只要打破常規都是創新呢?我一邊問,一邊出示漫畫《揪著自己的頭發想上天》。學生們議論紛紛,不一會兒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打破常規不一定是創新,凡是創新都應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從實際出發。我們剛才討論的“鼻飼”之所以是一種創新,是因為它是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的,鼻腔和口腔本身就是相通的。可見“疑義相析”的商討,使學生成為發現者,滿足了他們探索的需要,從而將整個課堂教學推向高潮。
總之,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所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在課堂上采用教學方法愈新穎、愈有創造性,就越能制造教學高潮并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就越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進而推動學生克服學習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實現學習目標。相反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調動,思想政治課教學必將失去吸引力,也就談不上什么創新教學。
【參考文獻】
[1] 魏書生.《魏書生文選》,漓江出版社.
[2] 袁振國.《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
[3] 朱幕菊 主編.《走近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 羅小紅.《政治課教學實效低的和對策》.
[5] 紀立建.《談談高中政治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