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我們每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入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與幼兒、小學生、初中生相比較,高中生的問題意識應該是最薄弱的。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場景:老師問學生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如果有請提出來。而學生通常是將頭埋得低低的。一陣尷尬的沉默過后,老師接著講課。其實老師心里也明白學生中間肯定存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學生的沉默讓他毫無辦法,而等到檢測時雙方才發現問題重重。
為什么學生有問題卻不提問呢?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從教師層面來看,首先教師根據預設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根本不去關心學生是否有問題;其次教師總是擔心一旦放任學生提問,課堂秩序會混亂,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再次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機會。二從學生層面來看,首先學生擔心自己提的問題太簡單而受到同學的嘲笑;其次學生擔心自己提的問題不合老師的意圖而受到老師的指責;再次長期以來的接受式學習已使學生不自覺地封閉了自己對問題的思考,一味依賴老師和教材,思維逐步變得僵化,有問題也只是在腦中一閃而過。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教育家巴浦洛夫也說過:“猜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探究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那么應該如何培養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問題意識呢?
一、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問
教師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營造一個讓學生敢于自由提問的課堂,讓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輕松愉快地參與到學習中去。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是膚淺的還是深奧的,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千萬不能對學生的問題置若罔聞甚至不屑一顧,否則學生的積極性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思維的火花將難以閃現。在教學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學生會問生字怎么讀的情況,雖然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問題很簡單,學生應該可以自己查字典解決,不必提問。這時教師絕不能斷然拒絕學生、責怪學生而是可以親切地引導他去查字典。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會用他激勵的話語、贊賞的眼神、溫和的微笑、肯定的手勢給予學生最大的鼓勵。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受到束縛,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而語文課堂也一定會在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碰撞中綻放光彩。
二、采取多種提問方式,讓學生易問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取多種提問方式進行提問,讓學生易于提問。我在設計課前預習單時每次都留出空白給學生寫下預習時發現的問題,因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進行課前預習是生成問題的重要方法。學生課前根據預習單上的內容進行預習時,可以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及時在單子上記下自己的疑問。課堂上我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他們先組內解決他們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同時讓小組長將不能解決或在合作交流中產生的新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全班展示交流。課后學生還有問題可以填寫自主學習問題單,填好后交給科代表匯總,然后科代表在全班進行公布,會解答的學生可以到科代表處領取填寫。教師還可以在問題單上進行補充和解答。之后將解答好的問題單貼在墻上供全體學生學習和參考。同時我還鼓勵學生在課后有問題時能口頭向老師或同學進行口頭提問。因而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有多種提問方式可以選擇,從而大大訓練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三、教會學生提問方法,讓學生會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少學生表示沒有疑問,其實他們是不會提問,教師應該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給他們提問的示范和指導,從而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同時我們不僅要追求提問的數量,而且要追求提問的質量。這樣才能逐步加大個體思維的深刻程度,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首先教師在課前要設計角度準確、梯度適宜、難易適合的問題,在課堂上講解時要思路清晰、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加強對教材的理解,給學生良好的示范。其次教師要有敏銳的目光,能夠在表面看上去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重要的問題,只有善于發現問題的教師才能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的學生。再次要教會學生提問的基本方法。比如教授一篇文言文,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質疑:題目、作者、寫作背景、字詞解釋、句子翻譯、文章思路、謀篇布局、表現手法、文章主旨、寫作特色等。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實踐證明,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多給學生恰當的指導,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