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1921年的時候,愛因斯坦一次到美國波斯頓訪問,他被問到物理方面的一個問題:聲音的傳播速度。其實這是愛迪生最有資格回答的問題,但是他卻說:我沒有必要記住這答案,因為它在書中可以找到。愛因斯坦接著說了這樣一句名言:“大學教育的價值并不是學會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在這里愛因斯坦不僅是對“死記現成答案的拒絕”,核心是在說明教師要在自己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比學生記住知識的答案更重要。
時至今日,我們相當一部分老師還在讓學生關注記標準答案,而忽視了啟發學生思考。當重新回味愛因斯坦這句話時,對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仍然有著巨大的啟發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呢?這不僅是教師的能力,也體現著教師的智慧,教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教師巧設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反復證明,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對教師有效教學的評價之一就是“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可見,教師教學過程中能夠巧妙地提出問題,且能有效地打開學生思路,引起學生思考,無疑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所追求的。對于一個有智慧的教師而言,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常常是在不經意間提出的,卻能收到扣動學生心弦的效果,達到能激發學生高度思考的目的。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在教學《七根火材》時和學生有這樣一段對話。
師:今天講《七根火柴》。同學們讀課文之后,做這樣一件事情:假如有一座博物館叫做“紅軍博物館”,假如你是這個博物館里面的講解員,假如在你負責的展臺上擺放著六根火柴,請你以講解員的身份,用講解員的口吻,向你的觀眾介紹這六根火柴的來歷。
生:老師,您說的不對。題目是“七根火柴”,您怎么說成了六根火柴呢?
師:你的問題提得很好,這說明你看得很認真,聽得很仔細。不過,我沒說錯。那么,明明是“七根火柴”,我出的題目為什么變成六根了呢?這正是要你們通過認真的讀課文來解決的問題。
筆者看過許多常態課,也看過不少各級各類的大賽課,其中也確有不少教師巧妙的提問,寧老師的這一提問,是給自己印象最深的。說它“巧”,具有以下顯著特點:其一,引起學生質疑,在質疑中形成興趣。其實,面對老師的提問,很多學生都會這樣想:明明是七根火柴,老師為什么說成是六根呢?已經說錯了,為什么還沒有錯呢?“質疑”和“激趣”是有效提問最本質的特征。其二,引發學生思考,推進課堂教學內容。毫無疑問,教師課堂教學提問根本目的是打開學生思路,引起學生思考,推進課堂教學進程。寧老師的這一提問,就達到了這一目的。其三,能夠引導同學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應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這一教學任務。寧老師的“認真地讀課文來解決的問題”其中的“認真讀課文”是讀課文的“態度要求”,“問題”所指正是由“七根”變成“六根”的原因,這里正包含著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的過程及結論。
教師指導學生語文實踐,激發學生思考
“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從語文能力形成的特征來看,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主體內部的活動。語文能力的非傳遞性和內在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必須以語言的實踐為基本方法,它必須有學生的操作實踐,才能最后實現語文教學目的,或者說學生的語文學習,正是通過“實踐”來達到自己學習目的的。在學生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中努力激發學生思考,應是教師教學過程的重要任務。
1.教師的示范性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實踐性”指導,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示范性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大家熟悉的作文指導時的“寫下水文”就是典型的“示范性指導”。筆者在看課中發現,一位老師在指導初一學生寫作文時,出示了一組畫面,讓學生把畫面景物描述下來。課上當學生交流作文之后老師把自己的下水文也進行了展示:
縱橫這綿長的河流,碧空萬里,天籟佳境。峽頂上一道藍天,飄著幾朵金色的浮云,那河流之上反射出藍色寶石的光彩,令人仿佛進入了神話境界。此刻,你朝江流上望去,兩面林木,倒影如墨;中間曲曲折折,卻像有一條閃光的絲帶,有的像一塊空靈的藍水晶,上面蕩漾著細碎的波光;近處山巒,碧綠如翡翠。這時,在不遠的前方,在迷蒙云霧之中,忽然出現一隊白鴿,把我們帶進了這一片晴朗的蔚藍。
當學生聽完了教師的示范文以后,課堂上響起了一陣掌聲,其實這里的掌聲絕不僅僅是一種禮貌,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老師的文章中得到了啟發,看到了老師作文之美,最少初步明確了“文字應怎樣的表現畫面的內容”。這種“示范”最具有直觀性,是“講解”無法企及的。正所謂,平庸的教師是敘述,一般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迪。
不僅如此,語文閱讀過程的“思考題”的答案,有時也需要教師的示范,正是通過這樣的示范,不僅規范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更主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回答,達到學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目的。
2.在學生的交流中過程中指導。課堂上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是最好的“語文實踐”,理所當然地應成為教師教學的指導領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指導拿捏得要有分寸。本人以為,教師首先是個參與者,當教師面對學生課堂上的討論時,應走進學生的討論之中,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準確把握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其次,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要給與引導,對有爭議的問題教師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參與學生討論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教師對于學生的討論既不能聽之任之,又不宜搞一言堂,這種交流應是立體的,不僅有學生之間的交流,還要有師生之間的交流,并在這樣的交流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我們有時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學生討論的時候自己不知所措,有的則不參與學生的討論,成了學生討論過程的“看客兒”。顯然,在學生交流這樣的語文實踐中,如何釋放教師引導的作用是需要教師們認真思考的。
教師參與學生探究,促進學生思考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課程改革后的學習方式,已經走進學生的學習,走進教師的教學課堂。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并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通過“探究實踐”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師并在這一過程中給學生以有效指導,是提升學生的思考質量并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有效路徑。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理論認為: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探究過程應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發展,探究的結果往往是多元的、個性的,而不是唯一的。這里的關鍵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筆者在調研時發現語文老師在做“語文綜合性學習·黃河,母親河”一課時,課前是這樣和學生交流的:“黃河”這個話題很寬泛,涉及內容也很多,但宗旨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要明確:黃河不僅僅是一條奔瀉東去的自然河流,它還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有其深刻的含義,我們必須要保護母親河。圍繞這一主題,下面老師為大家提供幾個參考專題:
黃河之貌——了解黃河發源、匯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黃河之城——了解黃河流域內的重要城市。
黃河之水——關注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及對黃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內容。
黃河之歌——收集關于黃河的古今詩詞、歌曲、民謠、傳說故事。
黃河之史——了解黃河的歷史與文化
黃河之憂——搜集黃河斷流和環境污染等內容。
我們發現,教師的這里的“談話”有兩項主要內容,其一為這次綜合性學習明確了“主題”,其二個學生提供了參“考性專題”,既明確了方向,又有思考的空間,這種“放開”但不“放手”的做法,對于初一學生是十分必要的。實踐證明,教師的這一設計是非常有效的,學生活動非常充分和活躍,這正是充分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積極性的結果。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上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做系統而細致的工作。首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很多的問題,但并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探究性學習的價值。教師應該提供一些相關的知識,創設發現問題的情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確定探究方向,如此開始進入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具體實踐,開闊探究的視野。其次,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人員的分工、計劃的落實、成果的展示等方面制定一套具體的規定。再次,在探究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會確定研究目標,學會設計研究路徑,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最后,在對學生評價上要堅持客觀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和主觀感受,評價指標要多元化,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愉快的健康的心態,不斷發揮聰明才智,掌握探究的方法,養成科學的品質。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