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主要是立足于一個全新的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由“讀文”轉向“讀圖”這一背景。結合在當今高中語文教學領域學生及其教材都面臨著的影響與改變,探討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該如何積極應對,總結出兩大重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視覺素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這對培養(yǎng)學生更全面的閱讀能力,提高認知與思維水平,提升綜合文化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讀圖時代 視覺文化 視覺素養(yǎng) 讀圖能力
看過奧斯卡最佳動畫片《機器人瓦力》的人都會對其中的一幕非常難忘: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終日生活在各自的飛行椅上,唯一支撐起生活全部的就是面前的光腦。這讓他們失去了行走能力也失去了交談的能力,甚至他們都不知道離自己咫尺之距的地方還有別人。雖然動畫片帶上了科幻的色彩但也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新特點。視覺文化已沖擊著傳統(tǒng)的文字文化模式,巴拉杰在20世紀初的《視覺與人類》中指出,人類文化經(jīng)歷了視覺文化、讀寫文化、視覺文化這樣一個螺旋式的發(fā)展過程,我們的文化將重新迎來以“視的精神”取代“讀的精神”、以“視文化”取代“概念文化”的時代。在如今的信息時代,人們落眼之處已無盲點,網(wǎng)絡、廣告、影視、服飾、多媒體、視頻,源源不斷生成的圖像將人們所包圍,儼然你若不會“讀圖”意味著你就是新世紀的文盲。事實上讀圖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較高的視覺素養(yǎng)為基礎和方向,才會帶來一個現(xiàn)代人的高素質。
首先,讓我們認識視覺素養(yǎng)的形成對學生重要性與迫切性。
1.讀圖時代來臨的必然性
在視覺文化之前,以語言文字為信息載體的課本教材重在體現(xiàn)“思”這種文化價值,學生可以從精辟的文字論述中洞察社會,領悟人生,陶冶情操。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迅捷的速度使得讀圖時代的出現(xiàn)成為一種必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從人類的生存方式來看,視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各類器官中感知中的主導者;②圖像以及由圖像合成的影視、攝像等作品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類渴望“再現(xiàn)”的這種欲望;③再次,科技和傳播媒介的發(fā)展,使得大量的圖像傳播成為可能。
視覺感性在學習和生活中,感覺上和心理上,時間和空間里,都最大限度地吸引、占有了觀眾的注意,從而雄據(jù)了文化的核心。
2.辯證看待視覺文化手段
視覺文化也在影響著現(xiàn)代教育手段,多媒體教學就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多媒體課件能運用其化抽象為形象的特性使許多繁瑣、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易懂,解決了原本教學中難以用想象來構建的難題。但一味的依賴于多媒體則會剝奪了學生們鍛煉自己邏輯推理能力和想象力的機會。教育中的視覺媒體對人感官的吸引力容易把人的注意力轉向感官刺激本身即事物的非本質方面,學生所注意的只是動聽的聲音、美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而這些視聽形象背后所隱含的內涵價值與本質精神卻可能被忽略,這樣的思維習慣時間一長就會帶至整個知識認知結構及文本閱讀的“快餐化”。越來越多的學生更喜歡新的知識與信息是以影視呈現(xiàn)和圖畫呈現(xiàn)的方式。許多學生了解名著是從影視作品里來的,影視文化的這種平面化、簡單化傾向使作為青少年最可貴品質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嚴重萎縮,甚至運用圖像曲解內容,解構原著主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認為:“圖文書的暢銷,體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文化對于知識的一種解構,人們從中獲得的知識是不系統(tǒng)、不完整的。在這里,圖片遮蔽了文字,游戲取代了閱讀,娛樂替代了思考”。
3.培養(yǎng)視覺素養(yǎng)的迫切性
視覺素養(yǎng)是“指人類對于圖像的流動、主體與符號象征的意涵能夠加以辨識(指客觀認知)與了解(指主觀賦予個別化意義)”。“觀看”,不再是個簡單的行為,“視覺”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的“看”和“讀”,而是特指解讀某種具象性的對象。視覺素養(yǎng)正是這種“有意味的看”的能力,是體現(xiàn)觀看者主體性和自覺性的“視覺鑒賞與意義解讀”的修養(yǎng)。視覺審美常常是一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洞察。好的視覺文化內容給人以崇高感和精神激勵,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素養(yǎng)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使他們明白視覺文化是一種“再現(xiàn)”和“建構”。信息時代有正確的審美能力,以活潑、健康、深刻、雋永為標準去審視圖像。
其次,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更應注重“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
1.讀圖能力成為一種必需
既然讀圖是時代和社會的必然要求,那么拒絕讀圖是對時代與社會的拒絕。我們現(xiàn)在正在使用的如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就在原本插圖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的“圖畫”,尤其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如《前方》一課中用一張照片讓學生接觸到攝影散文。在反戰(zhàn)主題中又加入了照片和圖片,還將讀圖訓練單獨抽出來,在給出一組圖片后提出要求:“掌握一定的讀圖方法,對理解圖片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很有幫助。和同學交流你對這兩組圖片取材、畫面構成的認識,歸納小結讀圖要領。”在教材還明確指出:“‘讀圖’不能僅僅敘述圖片故事,要透過畫面,分析圖片的內涵,可以闡述主題,也可以分析藝術特點。”這都是在有意培養(yǎng)透過圖片中的“可見”部分探究圖片中“不可見”的意義,開啟了在語文教育中養(yǎng)成讀圖能力、培養(yǎng)視覺素養(yǎng)的大門。在這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圖”這一教學資源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視覺素養(yǎng)。正如有的學者指出:圖像“在教學過程中成為訓練各種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特殊憑借和手段”。這種觀點很能代表人們對插圖思維訓練價值的理解,插圖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的優(yōu)秀資源。
2.讀圖是為更好的讀文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母語教育中關注了學生視覺能力的養(yǎng)成,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圖能力。真正的讀圖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讀圖”已不僅僅是閱讀靜態(tài)的圖畫,還應包括動態(tài)的影像。我們所倡導的讀圖能力應該表現(xiàn)為,能真正讀懂圖畫、圖像,并領略其內涵,體味其精髓。文字與圖像本來就是一種相互補充、協(xié)調的關系,一個具備了較好的視覺素養(yǎng)的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美好的情感,充分地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感悟圖像,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等多種思維方式的參與,領略其深層意蘊,更好的與“讀文”相結合。圖像閱讀能力與文本閱讀能力應成為讀圖時代語文閱讀能力的雙翼。只有實現(xiàn)圖文互動才能實現(xiàn)圖因文而精彩,文因圖而更生動。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向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個挑戰(zhàn)與機遇,讓我們的教學中也時刻感受時代的脈搏,傾聽時代的新音,讀圖時代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素養(yǎng)與讀圖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一步推進圖文的共生共存。
【參考文獻】
[1] 張永清. 視覺文化時代的文學策略,《求是學刊》,2005年第3期.
[2] 張舒予 等著.《視覺文化概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吳興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