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參加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八年來,每每批閱學生作文正如學生自己所言,“頭疼若裂,心力憔悴”。學生寫作困難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素材枯竭,二是難有真情。自我校2009年申報安徽省級課題——《引入桐城民間文學資源的高中作文教學改革研究》以來,茅塞頓開,作文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生寫作時撥云見日,腹有詩書氣自華!
下面由四種常見高考作文題型來看學生如何將地方民間文學資源與高中教材課本資源結合,運用后做到的“下筆如有神”。
一、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一切寫作形式的基礎。寫作命題作文,可從四個方面著手:
1.細致審題。現在存在一種誤區,以為命題不設置障礙,就是不要審題,其實是大錯特錯。特別是近年來,為了防止猜題、押題,命題人員在不斷變換作文題的設計形式,限制性的話語明顯增多。所以,一定要教會學生審題,換言之,就是吃透命題意圖。善于突破題目的“迷惑點”,對題目作深層理解,虛實相生,拓展出新的境界。審題要做到“瞻前顧后,一字不漏”。具體地說要注意兩點:
(1)認真尋找題眼
比如“我終于戰勝了自卑”,題眼在于兩個字“終于”(表明可能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它對考生提出了潛在的要求,即文章應鋪墊出如何戰勝曾經的自卑,并引發了哪些令你難忘的事件。這道題與“我戰勝了自卑”,顯然是有區別的。
(2)認真研讀提示
如果命題人在出示命題或話題前,加了幾句提示語,那么對這些提示語一定要逐句加以研讀。如上海2007年作文提示語:生活中總有值得我們銘記的日子,正是“這一天”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這一天”,可能是從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尋常;也可能是某一個時刻讓“這一天”變得不同凡響。研讀這一提示語,我們將會發現,是“我們”,不是“我”。因而“這一天”不僅僅是“我”需要“銘記”的,而且是“我們”都應“銘記”的,自己是在“這一天”中與大家共同度過的。
2.精心選材。選擇自己最熟悉,又最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從而達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陽的光輝的功效。選材要做到“大中取小,小中見大”。
3.巧妙構思。構思對于一篇命題作文來說,顯得十分的重要。因為命題作文對題目的限定要比其它題型顯得嚴(范圍窄)一些,因此要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在構思上下功夫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構思可采用“或一點式伸展,或多點式鋪陳”的方法。下列構思方法值得學習:
(1)虛實相生,意蘊豐富。虛實相生就是指在寫作中,有時步步寫實(虛)而又處處顯虛(實),通過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表現手法來表現主題的一種寫作手法。這種手法或者虛題實做,化虛為實;或者實題虛做,化實為虛。虛實巧妙換位,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2)彩線串珠,環環相扣。彩線串珠就是作者在處理安排材料時,選擇最能體現文章主旨,能聯系全文各個材料的具體事物,作為組織材料的線索(彩線),將一組精選的材料(珍珠)連綴成篇,從而形成文章的基本結構。這種“彩線”,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某種思想感情。
4.個性表達。只有有個性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文章,因此,個性化的表達在寫作中顯得十分重要。表達要做到“注重文體特征,表現個性特點”。
二、半命題作文
半命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給了考生選材和立意的自由。
怎樣才能寫好半命題作文呢?
1.細讀題目,領會命題意圖。每一道試題,都有命題者的意圖,因此,讀題時必須領會命題者的意圖。
2.突破常規,補出小巧題目。補題首先開口要小,要善于從某一個側面入手,從某一個具體情景、具體人物、具體場景入手,讓內容實實在在。決不能籠而統之地泛泛而寫,決不漫無邊際地兜圈。其次要巧,這個巧可以有兩個含義,一是新巧,二是奇巧。“新”以“老”“舊”相對;“奇”以“俗”“庸”相對。
3.調動積累,選出新穎材料。
“喜新厭舊”是作文評卷人的共性。俗話說: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簍。作文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經常抱怨生活太平凡,可供選擇的材料太少。其實,生活中不是缺少寫作的材料,而是缺少發現材料的眼睛。如果我們平時在閱讀中能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話,寫作時便可“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入文”了。怎樣選出新穎的材料呢?
(1)提煉親歷材料。親歷材料,是指作者體驗人生的親身經歷的、深有感觸的人事物。這樣的材料,作者有切身的感受和體驗,訴諸語言,實話實說,往往顯露真情本色,因而樸實動人。
(2)捕捉熱門材料。熱門材料,是指時下流行的極富時代感的聚焦社會熱點的材料。它的魅力在于貼近大眾,具體可感,把握時代脈絡,彰顯時代精神。在作文中運用這些材料,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容易引起閱卷教師的共鳴。
(3)巧用經典材料。經典材料,是指那些令人不容置疑、具有傳統型與權威性的事實或公理,它們具有永恒的魅力。但這類材料大多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所以不宜過多,要在巧字上下功夫。
4.深入開掘,寫出最佳作文。如有一位同學在寫作《故鄉的_____》時,以《故鄉的橋》為題,小作者不僅描寫了“橋”與“文明”之間的發展關系,更在文章結尾寫出“它架在故鄉人們的心中,延續著溫暖和力量”,深化到對歷史對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這就做到了深入開掘。
三、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與半命題作文相比多了一份擬題的自由。
要寫好話題作文,必須在以下幾方面狠下功夫:
1.字斟句酌細審題。
2.緊扣話題擬妙題。話題作文的擬題形式主要有兩種:話題入題和話題不入題。擬題的基本原則是大題小做,虛題實寫,開口要小,切入要準。
常用的擬題技巧有:
(1)形象修辭迷人眼。如:《把黎明的美麗帶給曾經失落的我》(比喻),《安逸與磨練的對話》(擬人),《梅花香自苦寒來》(引用),《包容是一把雙刃劍》(比喻)。
(2)巧妙化用顯活力。如:《在橋一方》,《不能當副手的N種理由》,《女孩也可做太陽》。
(3)設置懸念扣心弦。如:《誰進那扇門》,《地球上最后一次拍賣會》,《幸福拴在老鼠尾巴上》。
(4)意蘊深厚似佳釀。如:《陽光·朝霞·欣賞著的眼光》,《那山·那樹·那水》,《馨香·心香》。
(5)中外結合好新鮮。如:《我的感覺,I am fine》,《搞笑課堂One and Two》。
(6)巧用算術真奇妙。如《1+1 =?》,《成功=實力+創新+機遇》。
3.巧取角度選新材。
4.獨辟蹊徑出新意。
無論是平時練筆還是考場作文,都應力求有創新。
5.要匠心獨運,善于在表達上求新。下列方法值得學習:
(1)抑揚有致,跌宕多姿。抑揚有致就是為了達到贊揚(貶低)某人或事物而先予以貶低(贊揚),然后再贊揚(貶低)的一種藝術手法。抑(揚)的目的是為了揚(抑),從而讓讀者在對比中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搖曳多姿,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一唱三嘆,氣韻流暢。一唱三嘆就是寫作時運用排比的手法,重章疊句的形式,回環往復地敘事、詠嘆,從而達到強調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運用這種表現手法既能產生結構的復沓美,也能使情節逐步發展,形象逐漸豐滿。
6.要獨辟蹊徑,善于在文體上求新。
話題作文興起以來,各種創新文體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可以說,話題作文的興起,使考場文體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嶄新天地。在這五彩繽紛的創新文體面前,值得仿效的主要有:日記式,書信式,自傳式,童話式,寓言式,小說式,劇本式,說明式,報告式,訪談式,辯論式,訴狀式,留言式,表格式,處方式,求證式,廣告式,檢討式,報道式,直播式,故事式……
四、材料作文
怎樣寫好材料作文呢?
1.粗讀題目,審清要求。
文題要求是題目中的指令性文字,是構思寫作之前必須認真審讀的基本內容。
跑題偏題的兩種情況
(1)因混淆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對材料的基本要求而導致跑題
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二者都提供材料,考生完成一篇作文實際上就是實現一次寫作與材料的對接;但是這兩種作文對材料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話題作文的材料只起激發思維、引起聯想、限定范圍的作用,考生無需對材料進行分析、概括;而材料作文則要求考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概括、總結,依據材料確定主旨,然后進行寫作。但是有些考生模糊了兩類概念,把話題作文寫成材料作文。
(2)因審題不清而導致跑題
主要是混淆近義詞。如“體驗”不同于“體會”。前者在于通過親身實踐來抒寫對事物的認識,要重點寫親身實踐,如果僅寫成心得感受,那就是“體會”而不是“體驗”。
2.細讀材料,找動情點。
任何一則材料,可供寫作的角度往往是多方面的,由于個人的生活與閱歷的不同,每個人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所受到的觸發也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動情點。
3.研讀材料,定寫作點。
題目中的材料,有的含義明確清晰,一讀便知。更多的材料則需要細細揣摩、體味、提煉,才能明確其含義,因為它們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達意義,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達意義。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出自己最為熟悉,平常積累材料最多的一點,作為我們的寫作點,這樣我們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構思全文了。
做完上述幾步工作之后,其余過程和前面的一些題型大同小異,不再贅述。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