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與“答”是一對有機的整體,師生通過問答完成互動交流,教師通過問答才能把握學生的理解程度,第一時間獲得學生認知信息的反饋。可是,我們注意到,在這師生互動的背景下,不少聽課者關注的是教師“問”的智慧,而對于學生的“答”,則缺乏理性的認識。他們大多注意的是學生是否應對了教師的“問”,至于其回答是否切題、是否真正反映了認知實際,教者能否從中看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則常常被聽課者忽視。因此,“問”不是目的,而是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手段,學生的“答”才是課堂上有效的“問”的目的所在,才是教師設“問”的落腳點,教師的“問”只有在引發學生的思索探究時才有真正的意義。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在“問”上下功夫,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答”,實實在在地重視培養學生的“答”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有意識地運用以問導答的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答”的能力。
一、理性探“問”,落實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新思路
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是教師組織實施教學任務的兩根主線,其中,課堂的有效生成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既然教師提問是教師掌控課堂教學效果的利器,那么,課前的理性探“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理性探“問”,就是教師經常性地探究課堂提問的策略,如何問得讓學生有話說,放射智慧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向名家名師學習,經常思考提問的技巧,使自己的課堂提問更容易引發學生思考,較為準確地完成與文本的對話。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靈機一動,它需要教師設問時從理論上去思考,從教法上去探究。
錢夢龍講《愚公移山》,在講解“孀妻有遺男”時,很巧妙地用了一個問句:“他的爸爸怎么同意他去的呀?”學生經過思考說出“他沒有爸爸”,我們可以想見學生回答出這個問題時心里有多么得意!因為他們通過讀注釋理解了“孀”“遺”這兩個字的意義。如果直接問“孀”“遺”的字義,一則無趣,二則學生可以從注釋中直接回答,缺少了思維獲取的過程,缺少了成功的快樂。
理性探問的精髓在于“理性”,在于“探”。理性,就是說設計問題時要想一想,為什么要設計這一“問”?對這一“問”學生會怎么答?答不出“我”怎么辦?探,就是要思考,要尋求“問”的策略,怎樣“問”學生有話說,說得在理、說得精彩。沒有理性探問,教師在課堂上就有可能陷入隨意性的誤區,甚至問出不著邊際的問題,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二、精心設“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很多人喜歡相聲。相聲是表演藝術,更是語言藝術。相聲有一個技巧就是“包袱”,相聲藝術家不斷累積疑問,讓聽眾生疑,激發他們思考,從聽眾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謎底,逗聽眾開心,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精心設“問”,就是要讓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在小疑處生大疑。
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一般情況下是粗糙的。他們只留意記敘文的故事情節(對說明文等其他文體則更不感興趣),教師在指導閱讀時,就要點撥文章的關鍵詞句,引導他們將文章讀薄,將人讀厚。
賈平凹的《月跡》是一篇充滿睿智的好文章。其中有一處描寫院子里的桂花樹的。設一問:“此處將桂花樹換成桃樹、杏樹或者其他的樹,效果會怎么樣?”因為這一段文字,這個情景,讓學生來描寫,可能就不一定選擇桂花樹。給學生提問,就是要學生理解此處出現“桂花樹”的妙處:民間傳說,月亮里有棵桂花樹;觀月,中秋月最值得看;桂花,幾乎就是這個時候開放。這就是將文章讀薄,將作者精妙的思想讀出來;通過讀了解更多的中華文化,增加自己的人文涵養。
人們在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用上自己的知識積累。教師在提問時,無視學生的知識積累,自然不能完成設問的預設目標,當然,課堂也就沒有有機生成了。
三、靈活導“問”,調動學生的全方位思考
《孔乙己》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某老師要求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回答“孔乙己式的人”。如果直接要求學生回答,學生可能讓老師大失所望。教師如果點撥得當,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孔乙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小說開篇寫魯鎮酒店的格局,寫酒客的喝酒習慣,就是為孔乙己的“另類地位”做鋪墊:穿長衫卻不能“踱到里間要酒要菜慢慢坐喝”。長衫是身份的標志,孔乙己是“讀書人”,自然不能與“短衣幫”為伍,可是“沒有進學”自然還是“白身”,“貧寒”的境遇讓他只能“溫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是他有意區別于那些只能“溫一碗酒”的短衣幫的。文中用“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這些修飾語是有深意的。靈活導“問”,不僅是教師要“問”,還要讓學生要“問”——孔乙己為什么會成為“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
《范進中舉》里的胡屠夫是一個十足的市井小人,教師若要學生認識這個人物,就要從多方面設“問”,靈活地導“問”。比如引導學生關注他對范進中舉前后的不同態度,從說話的神態、所用的語言、動作等細節方面去比較,還要引導學生理解“胡屠夫現象”,進而理解封建科舉制度不僅對讀書人有毒化,對社會也有很深的毒化,最終理解和把握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
《棗核》的“懸念”有目共睹。作者開篇就寫同窗好友的“蹊蹺”:大老遠打來越洋電話,討要幾顆棗核。文章寫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國外的花花綠綠照花了很多人的眼睛,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圓,從外國往國內帶東西已成時尚,哪有從中國帶出的?再說了,所帶之物極普遍、極不值錢,作者說“蹊蹺”,讀者也真的覺得“蹊蹺”。導“問”,就是在這些值得涵詠的地方設疑,啟發學生提問。
引導學生學會刨根究底,把握文本內涵,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品質,是課堂教學的即時目標,也是終極目標。靈活導“問”,需要教師有較為深厚的教育功底,有不斷進取的研修意識,有良好的探究習慣。會問,本身也是一門學問。
語言表達常常遭遇這樣一種境況,學生心中有、口中無。這一境況產生的原因很多,語言表達能力欠缺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因此,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該是語文老師長期的任務。
總之,以問促答,以問導答,教師的提問目標不僅要定位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還要注重學生在閱讀中內心感悟的外在表達。以問促答,就是讓學生主觀上產生回答問題的愿望,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以問導答,就是讓學生生成回答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局面。教師對問答技巧的把握,也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