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的定義,自古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培養成什么樣的人?不是培養成高分低能,危害人類和社會的人,而是培養成德才兼備,各方面素質都能全面發展的人,培養成能自立于社會并為社會發展服務的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總結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如“有教無類”“君子不器”“因材施教”“修己以安人”“學思結合”等等,指出教育就是培養人各方面的素質,使其立足于社會。
近日我有幸作為蜀山區教師巡講團的成員上了一節蘇教版第十二冊語文教材第四組中的一篇課文《孔子游春》,讓我再次有幸與孔子先生零距離接觸,再次在與孔子的對話中聆聽到圣人的教育觀,感受智者的高尚。
孔子對弟子的教育不局限于課堂與教材,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他讓一花一草含情,一樹一木開口,一山一水育理,通過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心靈的對話,實現了“教學相長”,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給了我此次教學一系列的啟示,在享受孔子帶學生游春寓志的同時我也嘗試了一次對話的快樂。
一、解讀文本有利于對話地實施
教師充分文本解讀是前提。教師備課就是和文本對話。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引導學生交流對話。春天到了,孔子之所以選擇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別的地方,是因為“孔子聽說泗水正漲春潮”,此時的泗水正是生機勃勃的時期。那么,孔子單選擇有水的地方,是因為孔子“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顏回語)相信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關于“水”的感悟,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設計的一次教育活動。孔子已與文本充分展開對話才會“遇水必觀”。我們說解讀文本要多元化,孔子對“水”的解讀正是這樣——“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竟能看出如此深奧的道理”,這就是與學生對話或者引領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前提。
針對《孔子游春》這篇課文我在充分解讀教材后,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六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特別是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平時的課外對孔子了解比較少,對這類文章接觸的不是很多,我就按“賞春、論水、明志、議作業”這四個環節來進行教學,在師生間、生生間、師生與文本間建立對話環境。
教師有深刻的思考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教師有多元解讀才能關注學生的多元感悟;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有著怎樣的高度,就會引領學生登上怎樣的高度。
二、創設情境對話才有基礎
對話是民主平等的,充分尊重學生人格、意志、學習需求、個性差異,營造寬松的環境氛圍、民主的人際交往氛圍、自由的心理氛圍,是成功對話的基礎。“綠草如茵的河畔,弟子們圍在老師身邊,有的蹲著,有的坐著。”“老師撥動琴弦,弟子們跟著唱起歌來。歌聲融進溫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著濃濃的師生情誼。”孔子對于教學情境的創設充滿了和諧、融洽、友善的因素,孔子與弟子共同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弟子圍著老師,老師彈琴,弟子唱歌;弟子彈琴,老師傾聽,然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教師和學生融洽地聚集在一起,教師快樂著學生的快樂,并盡情地表露自己的快樂。在這樣的情境里,孔子闡發著水的宏論,弟子們述說著志向的理解與感悟,師生在對話中理解、欣賞、分享與構建。
在賞春環節,我請學生能找到描寫泗水河邊春景的句子。品讀想象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泗水河邊的哪些春景?體會其美在哪兒?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春景的美!讓學生之間充分的交流。再由作者的一個省略號激起了同學們對春天的美好回憶和無限向往,這位偉大的母親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贊頌的地方。我們也能用這詩一般的語言贊美她嗎?進行說話練習和美文背誦,水到渠成。
論水一環節,教師通過一次次有意識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體會并找到孔子喜歡水的原因,請學生說說孔子的這段話是圍繞哪句話展開的。讓學生圍繞水的四種君子精神中的一點說說自己的理解。相機指導朗讀,并引導深入理解。了解孔子僅僅贊美的不僅僅是泗水河里的水,他贊美的是水的精神,更準確地說是諸如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教化等等,這樣被他稱之為“君子”所具有的精神。然后讓學生在語文們充分對話之后,再找出水其他像君子那樣的品質。同學們在朗讀和交流中漸漸感受到孔子論水的真意。
三、師生角色定位對話的目的才能達成
新課標中提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孔子游春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孔子帶著弟子游春,“老師撥動琴弦,弟子們跟著唱起歌來。”教師的引領是課堂對話的主導。教師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融入教材;教師要巧妙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疑點;教師還要精心點撥,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特點探究。教師要具有引領學生對話的能力。在“游賞泗水”時,孔子沒有直接告訴弟子應該向泗水學習做人的道理,而是出自肺腑地贊嘆“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聽了孔子的宏論,弟子們大為驚訝并深受啟發,于是子路悟到應該“有福同享”,顏回悟到應該做“不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主導對話的教學藝術可謂出神入化。
我在教學明志這一環節也重在引導,引導學生讀文:孔子的這段充滿智慧和靈性的宏論,學生們聽懂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請學生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子路豪爽,樂善,愿做君子,顏回謙遜、沉穩、淡泊名利,堪稱君子。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介入與廣泛參與,對話仍無從說起。學生也是對話的主體。教師要積極引領學生自主與文本對話、積極實施師生對話與生生對話。你看孔子的弟子們,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與生態文本展開了對話——“弟子們三三兩兩散開了,有的采花,有的捕蝶,有的垂釣,有的戲水……”
泗水河畔,春濃,情更濃,孔子的話語將時刻銘記在我們心中,我們也要做一個像水一樣的真君子!“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葉瀾語)而激活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動情。同樣,情境也是滋生對話的土壤,而且“對話”本身具有極強的情趣性。因此,更需要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師生各自舒展獨立人格、自由意志,張揚豐富獨特的內心世界,促進平等對話的深入和精彩。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充分了,才會有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才有基礎,子路和顏回才會都感悟到“真君子”形象,表達自己的志向。師生在對話中理解、碰撞、接納、欣賞,學生在對話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增加知識積累,完成言語能力的構建。顏回的“志向歌”就是對話過程中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積淀。
四、話題的確立對話才有效
話題就是閱讀對話的支柱和立腳點。孔子在“游春”的對話中出現了“德行”、“情義”、“志向”、“善施教化”等等話題,這些都是“春”這個主題下“水”的分話題。孔子通過這些話題展開討論,誘導弟子們做真君子。
圍繞“志向”這個話題,孔子提問“可以說說你們的志向嗎?”與子路、顏回展開了對話。子路說:“我愿意把車馬、衣服拿出來跟朋友們一塊兒享用,就是用壞了、穿破了我也不會在意。朋友之間就應該有福同享嘛。”顏回說:“我希望成為一個不為自己表功的人。”“志向”的話題激發了子路和顏回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使他們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興奮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汲取知識,增長智慧。
對話教學的話題是師生根據文本共同轉化的背景中產生的,是不斷生成和推進的。我們強調教學的預設,更注重話題的生成,因為智慧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對話是智慧生命的對話。
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盛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孔子不愧為偉大的教育家,他所選擇的教學載體是大自然。他的教學方式也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沒有灌輸,沒有壓制。
那濃濃的師生親情和教學智慧,讓我們在教與學中體驗到真正的教育,這是一次心智的啟迪,一次難得的歷練,一次教法的升華。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