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美術課堂在于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并在此活動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會學習美術的過程和方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設美術有效課堂是高中美術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筆者在本文中對新課程改革下,對如何創設美術有效課堂教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中美術 有效課堂 創設情境 開放課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習圖像傳達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成了當代美術教育的基本取向。《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認為,高中美術課堂在于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并在此活動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會學習美術的過程和方法,而其總目標按“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三個維度進行了設定:
1.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2.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
3.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由此可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美術教學非常重視學生在美術課中的實踐、綜合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創新教學,轉化課堂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以獨特的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感知覺和形象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從而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達到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那么,該如何在新課程改革下創設高中美術有效課堂呢?筆者認為,要創設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手:
一、認真學習,吃透新教材
要創設有效的美術課堂,認真學習,吃透教材是基礎。教師應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吃透”新教材,準確把握新教材的重點、難點,準確地認識到新版教材內容已經由舊版教材的“欣賞”轉變成了“鑒賞”,創造性地挖掘新教材的關鍵內容。同時,教師應該擯棄傳統的美術課堂模式,在按部就班教教材、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應該還要充實課堂內容,積極搜集美術鑒賞作品及其他課外知識,挖掘出能讓學生容易接受的新教學方法,創設新課堂。誠然,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對教材作品有所選擇:哪些作重點分析;哪些點到為止;哪些是讓學生讀文欣賞或自查資料欣賞,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準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并以此設計教學,這樣才能切合學生實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以及鑒賞的方法,從而真正認識到美術作品的“美”,提高個人美術素養。
二、寓教于樂,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對于美術這一門學科也不例外。要創設有效美術課堂,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所在。教師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只有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習慣的東西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才能使學生樂于接受和認知。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模式,創新課堂,這樣才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樂中學,學中樂”,達到有效教學。那么,教師該如何創設新穎課堂呢?如,在學習高中美術鑒賞《中國古代青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分析其作品的背景及圖案后,讓同學們也參與分析點評其它青銅器精品的特征,在內容方面和知識點上讓同學們一起來猜,以“猜”活動參與投入。比如“曾侯尊盤”,讓學生猜它的功能性及裝飾性。在這里教師打破以前的條條框框,讓學生當作一次猜的趣味游戲來學習,有的同學猜它是“火鍋”,有的猜它是“煙灰缸”等等,最后老師再揭謎底。誠然,這種方式會讓學生有興趣參與接受和認識,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課堂的樂趣。總而言之,,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興趣,進而為有效課堂奠定基礎。
三、創設情境,培養求知欲
高中美術新課標提出“美術教學中應注重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美術鑒賞實踐能力。”可見,要想創設有效美術課堂,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針對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用有關的音樂、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加深對文化、歷史以及美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教師在美術創作教學中,也應該創設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勵學生創作出主題鮮明又富有新意的作品。例如,在工藝課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擺一些有趣的物體(鮮美的雪梨,美麗的鮮花等),讓學生來畫,讓學生喜歡它,畫好它。又如《清明上河圖》的印刷品,花瓶仿制品,同時有時間的話還讓學生自己動筆也來畫,來實踐,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老師與學生也增強了互動,學生的求知欲也相對得到提高。
四、建立開放的美術學習課堂
美術是一門開放性藝術學科。新課程要求教師從教育的角度認識美術課程,美術教學不應該再是以培養幾個畫家為目的的教育,而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美術的潛能,真正使每位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所以,教師不能再依據固有模式傳授現成的知識,而是應認識到“能動性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首要特征”,變權威為平等,變控制為合作,變單向為雙向、多向,變獨奏為伴奏,創建出一種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地參與教學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這才能創設出新的課堂,達到有效教學。一節成功的美術課,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只能是“假教學”。總之,教師不能再用以前的簡單畫點什么來完成教學過程,而應以一種開放、和諧和創造的態度把學生的成長劃入一個全新的“大課堂”,指向一個開放的社會教育情境中。
五、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自主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在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潛能。誠然,在美術鑒賞中,鑒賞者在觀賞美術作品時,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換言之,在美術鑒賞學習過程中,學生更是憑第一印象來鑒賞美術作品,而學生的直覺會受到個體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質量都很有限,但確實是親眼所見,親身體驗。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校園網等收集與鑒賞內容有關的資料,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鑒賞內容的距離,激發他們的興趣。同時,在上課時,教師出示鑒賞作品后,不要急于點破,可以讓學生獨自鑒賞幾分鐘,也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再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比如畫面是以什么顏色為主?畫了些什么?顏色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你對這件作品有什么看法?……這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感覺,勝于教師的講解,師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進行自主性的學習,開發潛能,從而完成學習的目標,使自身美術鑒賞能力有所提高。
總之,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形勢下,美術教師想要激活美術課堂,創設有效課堂,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魅力,讓藝術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最美,實現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只有創新求變創設有效課堂,才能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真正得到一份收獲,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炮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