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從課程改革的內容和方法上入手,著重強調了研究性學習與培養學生創新性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教材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時也要培養學生主動的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時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平等有效的朋友式溝通,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深刻發掘不同學生的不同潛質。盡量做到因人而異、以人為本、因勢利導、從而能使學生充分的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主動 研究性學習 調動 創新精神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全民教育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作為一名教師我能深深的感覺到:社會在發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方法也在應時而變。在新課程改革執行當初就著重強調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就美術學科而言,美術的傳統教育以接受性學習為主,教師做示范,學生跟著畫(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其積極的一面,但長期保持這樣的教學模式就很容易遏制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教師由原來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形式要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探索性、合作性;教學內容要注意體現出實踐性和開放性;這就引導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①。
實施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一直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而在指導學生在開展有效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將學生置于一種主動的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狀態,改變學生單純從書本上學習知識的傳統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上②。
一、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領路人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整個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對本學科知識的興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難而進的。坦白說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來說還是很大,在上到美術課時,他們的心情是很激動和亢奮的。這時難免課堂紀律各方面就會出現一些小的波動,教師要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做好對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領路人,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做到能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拓展想象,培養他們樹立對學習勤思索的習慣。如在學習“夸張有趣的臉”(14冊美術教材內容)時,教師在上課前悄悄注意班上同學的各種各樣的表情,然后利用簡筆畫的方法很快的將班上同學的夸張表情在黑板上繪畫出來,學生的好奇心立刻就集中到老師這兒,課堂紀律立刻就由教師掌控住了。這一堂課學習的效果是老師帶領學生能從多方面去學習并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他們自己的繪畫打下了基礎。的確,教師作為學習的領路人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相對而言起了一個很好的帶動作用。教師要能根據課堂中學生的認識、興趣、注意力等特點靈活運用教材,尋求與學生學習的共鳴點,貼近生活進行學習。“研究性學習”課程不僅只是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而是通過轉變其學習方式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展開創造空間。
二、全心全意為學生做“鋪路石”
在學習中,教師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個人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切有利的“平臺”,使他們在這“平臺”上能充分體現出自己學習的價值和成果。葉圣陶先生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也就充分的說明了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教師的觀念,要勇于改變以往教師的一節課就象一堂教師的“個人秀”,學生完全在看教師演出一樣,要心甘情愿的將舞臺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能為自己在美術學科的學習中添上精彩的一筆,為他們的學習之路做好“鋪路石”。
前蘇聯教育家孔德拉秋克說:“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知識的明確性、具體性、根據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賴于教學方法的有效利用”③。
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方法上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依據教學的具體目的與任務;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教師本身的素養條件;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素”④。每當學生看著自己所創作出的作品露出滿意的表情之時,教師心中也就會涌出一種成就感。
三、虛心學習,為學生做學習的榜樣
當學生能自覺的、自主的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時,對于教師來說,不僅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而且接觸的知識面也日趨擴大,譬如美術課的研究范圍正逐漸向其它課程滲透,也體現了那句話: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一節關于“藝術源于生活”的課程中,按大綱的要求講授完后,總覺得學生有些不滿意,課后一問,有的學生說:“老師,你舉的例子我們搞不清它的內涵”,而又有一部分學過國畫的學生又“抗議”道:“老師,你舉的例子太簡單了,以后的上課能不能再多舉些例子。”這兩種學生的一接觸,有時就真搞不清本節課的難易程度了。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勝任目前的教育形勢。
當自己有時感到一節教材的內容很生疏,無法用一種令自己和學生滿意的方法展現出來時,寧可和學生多交流,多溝通,有時學生的建議在無意之中也會給我們“指點迷津”。同時為了能不斷的充實自己,也要虛心的向其它學科老師的學習,只有虛心學習,主動去學習本學科的前沿知識,關心相關的學科知識內容,學會使用各種新型的教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幫助我們解決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如此,學科與學科之間也是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體現出研究性學習不僅僅在學生的學習中體現出來,也在全體教育工作者教與學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探索,我們能感到新課程的新。的確,課程功能不改變,學習方式的改變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之,學習方式不改變,課程功能的改變就是空洞的叫喊。
【注釋】
①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藝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③ 李秉德.《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④ 顧平.《學校美術教育方法研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