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對教學的要求,其中有一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可理解成教學的情感化,特別對一位語文教師而言,尤其如此。
將九年義務教育所學科目,后三年中學習的課程中最具情感化的莫過于具體體現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流出的富有多樣性的情感了。因此,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乏于情感,拙于表達,對學生授課毫無感染力可言,那是很可悲的。
把課表展示一下,不難看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美術、政治、歷史,這一些課程的教學,其于實際教學過程中,無論對教師和學生,教學要求其必在理性的規則內,用實事求是的堅韌態度教與學,來不得半點不實之渲染,其思維模式以理性的抽象為主。唯獨語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遵循客觀,實事求是的理性思維原則,又要憑感性,特別是充分利用形象思維,尤其是對藝術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必須對其文的意象再生成、再加工,方可收到好的效果。必須充滿亢奮的激情,才可更大的激起學生與原創者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們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心靈的依托所在。因此,有必要將現行語文教學文本(蘇教版《語文》)所涉內容大致分類加以體會,臨教時方可心中有數:
一、中華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愛國之情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因為“我的祖先,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國印”。在教這首歌詞時,教師必須以極具飽滿的熱情,情感化的,感性的來處理這一材料。在與同學們共同欣賞這首歌詞的同時,一定要生成這樣一個意象——一百多年來浪跡于海外的華人,不論他們生活富裕還是艱辛,無論他們洋裝啥樣,操何種語言,一顆華夏愛國之心卻從未改變過。只有滿含著激蕩的情感,通過感性而非理性的思維,再現作品中已塑意象——未必同樣,正如有一百位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語文教學,文學所客觀存在的現象。是理論上允許的,也是實際需要的。只有將學生們培養成具有憑自己的情感,憑自己的悟性,在莎翁巨著中才能找到那位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這也就證明了語文教學的特性所在。
二、有人文記錄就有的(父)母子親情
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許多可動人心魄的親情,《父母的心》,川端康成,一位日本人所貢獻的文學佳作,漂洋過海,擺在了我們的書桌上。從分析這篇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如果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們共同學習這篇作品時,就會有一種零距離感。教學過程中可憑情感化的情緒設問如下問題:
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我們的父母不在身邊會有什么樣的感覺?通過討論不難看出,不同的母(父)子,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感受是大同小異的。抓住這一點,無疑抓住了對本文的靈魂。即母愛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界的,甚至可以說生物界中動物(人類)共有的品性與情感。從這里做切入口,可讓學生每人寫一篇關于柔情的短文,同時將較為突出的,特別真實感人的事例,由本人結合感受講給同學們聽。只有這樣,類似《父母的心》這樣真材實料的作品,教師和同學才能真正攝取其精華,體悟到真諦;也只有這樣處理,才可以將學生們那顆對真情無時不在,深廣關懷人性的心拉近到由文學作品意象所生成的,所構成的意境中來。
三、綿延千萬里祖國山川所顯的自然之情
在語文課中,之所以能把“山水”之作講得大氣,其區于地理課的,也是由語文課的情感化的特點賦予的。
同樣是桂林山水,在楊朔的《畫山繡水》一文中,進入語文課堂,就可拋開理性,全然無需地理課那種講法:從經度講到緯度,從動物講到人文;精確而客觀,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可以展開情感想象的翅膀,跟隨作者的文筆,去領略山水的真情實感。更可以“為所欲為”的是,每個人——每位學生都可以在想象中,摻入自己所接觸山水時產生的特有的情感。可想而知,如果將本文字材料象歷史課一樣處理,那就體現不出語文課的獨到之處。語文課是用情感化的方式,通過對文本及類似之進行膨化,進行意象的再次生成,從而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的鐘愛和欣賞,于日常生活中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讓自己的意識中始終有這一種意象——一種熱愛生活,一種積極的心態,并將這種意象融于山水間,化于大自然中,始終讓自己與周圍環境處于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
以上于蘇教版《語文》教材中從三個角度,取三篇教材為例,想說的就是語文教學比較其它學科的特殊性 ——情感化的重要性。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攝取事物,相對以理性為基礎思維持性而言的數理化。數,理,化,豐富人的知識時如同一個在用流食管直接將食物送進胃里,繞過人的味覺系統,雖有營養,終覺乏味。而語文則不然,它必須似橄欖,只有越咀嚼才越覺得有味。也就是說,對一些選入語文教材中,文學意味特別濃的材料,你不進行藝術的再生成,再創造,與作者產生共鳴,是難以對其真正把握其中精華的。例如上文列舉的日本人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他就有廣角的解讀性,多層、多面的再生性。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可以再生出屬于自己的那一顆“父母的心”,除非他和孫悟空一樣,石縫所出,不知父母為何物。因而也難以面對佳作憑自己的智慧,經歷再生“父母心”這樣一種意象。因此說,認識不到語文課意象再生的特點,教學中應充滿激情的情感化感特點,而僅是為升學苦學,長此下去,把一堂堂活生生的精神補養課上成考分升學的“工具”課,那是很可悲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