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怡,吳嵐艷,章艷珍
(黃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00)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母嬰保健的需求日益提高,社會對助產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上述情況使助產專業人才成為緊缺型專科技能型人才之一,也使高職助產專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我院自2005年開設助產大專教育,并不斷發展完善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就高職助產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進行現狀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途徑,以期對高職助產專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對象為我院2009級高職助產專業全體學生.學生年齡在19~21歲,平均20.3歲.全部為女生,學制5年,調查對象均已完成4年的理論學習.
1.2.1 調查工具
根據以往研究及定性調查結果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實驗實訓等,并于卷末設“對本課題的建設性意見”開放式問題.
1.2.2 資料收集方法
2013年4月,針對6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64份,回收有效問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全部學生均參與調查.
所有數據輸入Excel建立數據庫,并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及處理,調查數據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其中各課程的順序為問卷中選項為非常滿足(必要)的百分比排序.
本院高職助產專業開設了公共基礎、醫學基礎與專業護理助產三類課程,對各類課程科目設置是否滿足學生需要的調查發現:醫學基礎課程的科目設置最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而公共基礎課的滿意度較低.

表1 調查對象對各類課程開設的滿意度n(%)
對公共基礎課各科目開設的必要性進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計算機課最有開設的必要性,而毛概、鄧論排名最后.

表2 公共基礎課科目開設的必要性n(%)

表3 醫學基礎課科目設置的必要性n(%)
對醫學基礎課各科目開設的必要性進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健康評估課最有開設的必要性,而預防醫學課排名最后.
對專業護理助產課各科目開設的必要性進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內科護理課最有開設的必要性,而社區護理排最后.

表4 專業護理助產課科目設置的必要性n(%)
64 名學生中,43(67.2%)名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滿意或滿意,12(18.8%)名認為一般,9(14.1%)名不滿意.15(23.4%)名學生認為教師上課時與學生沒有互動,3(4.7%)名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上不會設計案例幫助你們學習相關知識點,3(4.7%)名學生認為教師經常不會激勵學生獨立思考.
大部分同學(51名,79.7%)認為實驗實訓能幫助更好理解教材內容,同時提高了動手能力,幫助更好地應對將來的工作.但是,實驗實訓課程安排、設備以及教學效果都不盡如意.具體見下表.

表5 調查對象對實驗實訓課程的滿意度n(%)
本研究對學院高職助產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實驗實訓三方面進行了現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課程體系方面,大部分學生對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科目設置基本滿意,對公共基礎課不滿意,主要集中在毛概、鄧小平理論等政治類課程上.教學方法方面:少部分學生對目前的教學方法不滿意,主要問題是教師上課時與學生缺乏互動.實驗實訓方面:學院雖加強了實驗實訓建設,但是實驗實訓課程安排、設備以及教學效果都不盡如意.還有待加強.
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體系而達成[1].根據本調查結果,為適應醫學模式轉變需求,可適當減少公共基礎類課程的比例,增加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比例.如將人際溝通、護理心理學等課程學時增加.同時應積極改革人文課程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注重在護理實踐中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以體現現代助產理念.護理助產專業課程中,學生對內護和外護的學習表現出較大興趣,但對護理學導論和社區護理學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可能與這兩門課程理論性太強,實踐性太弱有關,因此教師在教授護導和社護時,可適當增加案例,與學生互動.根據助產的工作要求,應將重點放在助產學、新生兒護理、婦產科護理上,側重于性生殖和圍產保健.關于醫學基礎類課程的重要性,學生認為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需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醫學知識才能與護理實踐更好地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學習的需求[2],建議專業基礎課程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進行整合和刪減.注重助產專業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之間知識的關聯性,突出以助產為中心.
針對本調查在教學方法方面發現的問題.為培養學生扎實的助產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建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固定的模式化、單一化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積極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把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個案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融于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發揮其個性潛能,同時增加了單位課時內知識的容量.
針對實驗實訓課程安排、設備以及教學效果都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問題.學院應繼續加大力度,建設助產實訓中心,包括模擬產房、婦科檢查房等.從而加強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技能操作實踐,對學生進行助產學、婦科學等技能操作的強化訓練.建議每門職業基礎課和職業技術課程都開設占總課時約1/3課時的實驗實訓,并穿插以接觸患者為主的臨床見習.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1-92.
〔2〕段穎杰,余麗君.實習護生對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評價的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