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華 席釗 王玉梅 羅丹霖
支氣管結核(bronchial tuberculosis)也稱為支氣管內膜結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1],大多繼發于肺結核,多數痰涂片陽性(簡稱“涂陽”),所以傳染性強,組織破壞嚴重,局部缺氧呈酸性,影響藥物在病變組織中的治療。常規有效的抗結核治療往往不能使患者痊愈,臨床中易出現肺不張,毀損肺等嚴重后果[2-3]。對于 EBTB患者,我科在進行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纖維支氣管鏡(簡稱“纖支鏡”)介入治療,收到滿意的效果。現將纖支鏡介入治療初治涂陽支氣管內膜結核聯合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與單純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的療效對比介紹如下。
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科收治初治痰涂片陽性EBTB患者共80例,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齡16~54歲,平均(35.4±7.7)歲。全部患者均經纖支鏡檢查有氣管-支氣管結核,并均經痰涂片確診陽性,其中72例患者經胸部CT證實有肺結核。80例患者按照完全隨機(隊列法)分為兩組,纖支鏡介入加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為介入組,共40例,平均年齡(35.6±8.5)歲,其中男11例,女29例;單純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為對照組,共40例,平均年齡(35.2±6.8)歲,其中男17例,女23例。經χ2檢驗,兩組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78,P=0.241),經t檢驗,兩組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8,P=0.828)。兩組數據具有可比性。相關治療方案均告知患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口服抗結核及止咳等對癥支持治療,以及相同的護理措施。介入組另外給予纖支鏡介入治療:每周用纖支鏡對支氣管結核病灶進行一次清創沖洗和注藥,患者術前空腹,用20%利多卡因20ml進行局部麻醉;操作步驟按纖支鏡檢查進行。纖支鏡到達病變部位后,清除分泌物及壞死物質(0.9%氯化鈉20ml進行沖洗),然后通過纖支鏡鉗孔插入導管,在局部病灶處注入異煙肼0.2g/次、丁胺卡那霉素0.2g/次,每周1次,根據病情變化共進行8~10次不等。口服抗結核治療:口服抗結核治療療程為12~18個月,抗結核治療方案為口服異煙肼0.3g,1次/d;利福平0.45g,1次/d;吡嗪酰胺0.75g,2次/d;乙胺丁醇0.75g,1次/d。介入組患者經纖支鏡治療后向治療側側臥30min后起身;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每10天復查一次肝、腎功能及血常規。
顯效:支氣管內病灶吸收好轉,黏膜光滑,干酪壞死物和肉芽腫被清除。狹窄的支氣管管腔完全通暢或擴張至正常的2/3以上。
有效:治療3個月后痰涂片轉陰;支氣管內病灶大部分吸收,黏膜輕度充血,干酪壞死物和肉芽腫被清除,狹窄支氣管管腔擴張至正常的1/2以上。
無效:治療3個月后痰涂片仍然陽性;支氣管內病灶無吸收或僅少部分吸收,黏膜仍充血腫脹,干酪壞死物或肉芽腫大部分未被清除,狹窄的支氣管管腔無變化或擴張小于正常的1/2,甚至發生阻塞。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總例數×100%
數據錄入采用Excel軟件,介入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包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介入組40例中,顯效和有效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37/40)。對照組40例中,顯效和有效2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0.0%(28/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6,P<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復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均正常,治療組患者側臥30min后未見明顯不適。
近年來EBTB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女性EBTB發病率高于男性,尤其中、青年發病更常見。本研究80例患者中平均年齡(35.4±7.7)歲,其中女性高于男性(52例,占65.0%),與文獻報道相符[4-7]。EBTB病變不僅限于黏膜,也可侵犯肌層甚至軟骨。其早期表現為炎性浸潤和滲出,規范抗結核治療效果明顯,而中晚期則出現肉芽腫增殖和纖維瘢痕形成,導致支氣管狹窄和肺不張,成為不可逆病變[7-8]。
EBTB多與肺結核并存,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72例同時并發肺結核,其臨床表現常缺乏特異性,因此纖支鏡檢查在EBTB的診斷中至關重要,不僅可以明確病變部位和性質,而且可以進行刷檢、活檢,對標本進行細菌學培養和病理學分析[9]。隨著纖支鏡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病的診斷率有顯著提高,EBTB因管腔部分阻塞,病變組織缺氧,局部環境呈酸性,藥物通過支氣管-肺屏障的能力降低,致使肺部病變組織難以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單純的口服或靜脈藥物化療,藥物不易滲入病灶內,故臨床治療效果不佳。纖支鏡介入治療將藥物直接注入病灶處既可疏通支氣管,改善引流,促進管腔內壞死物質排出,又能明顯提高局部組織內藥物濃度,有利于EBTB的吸收與修復,介入治療后讓患者患側臥位30min,可避免結核病灶播散[10]。
本研究中介入組與對照組比較,介入組總有效率為92.5%,明顯優于對照組(有效率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口服抗結核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合經纖支鏡介入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提示纖支鏡在EBTB診治中有重要的價值[11]。
[1]李鴻雁,肖欣榮,任和芬.支氣管內膜結核的診斷治療進展.西南國防醫藥,2010,20(8):908-910.
[2]李強.呼吸內鏡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58.
[3]張耀亭,林素梅,吳妙芬.鏡下高頻電刀及局部注藥聯合治療氣管支氣管結核.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60-61.
[4]王巍,王安生,莊玉輝,等.支氣管結核診斷治療近況.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5):306-307.
[5]張和武,靖秋生.支氣管結核的臨床現狀.臨床內科雜志,2007,24(10):653-656.
[6]劉長庭,張進川.現代纖維支氣管鏡診斷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173-174.
[7]陳玲玲,柯明耀,姜燕.經支氣管鏡介入診療支氣管結核探討.臨床肺科雜志,2005,10(5):615-616.
[8]陳向東,王星,郝世家,等.支氣管結核86例臨床分析.臨床肺科雜志,2005,10(4):459-460.
[9]石峰,汪長娥,田明慶,等.纖維支氣管鏡治療支氣管結核的療效評價.中國防癆雜志,2008,30(2):138-139.
[10]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2):70-74.
[11]趙輝,張秀峰.霧化吸入聯合纖支鏡介入治療支氣管結核的療效及護理.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