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紅 劉凱 劉萍 楊佳賓 張勁梅
頸椎病是為常見病,男性居多,好發部位依次為C5~6、C4~5、C6~7。頸椎病手術是將對脊髓、神經血管等組織造成壓迫的椎間盤、骨贅、鈣化的韌帶切除,對不穩的頸椎進行融合固定,糾正頸椎異常的生理彎曲,擴大狹窄的椎管和神經根管從而達到減壓、矯正、穩定的目的[1]。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頸椎病患者36例圍手術期的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本組采取手術治療頸椎病患者36例,本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39~76歲,平均52歲。經正規非手術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者,癥狀持續或反復發作影響工作或生活者。上下肢和軀干存在感覺障礙,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頸脊髓受壓癥狀進行性加重;脊髓受壓癥狀明顯者。脊髓型頸椎病24例,其他型12例。
2.1 術前護理 對將進行頸椎前路手術的患者,要教會其進行推移氣管的訓練,以適應術中牽拉氣管操作。對后路手術者,術前指導其進行俯臥位訓練,以適應手術體位的狀態。術前2~3 d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指導前路手術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以防術后便秘及尿潴留的發生;指導其在術前練習向前方推移氣管,以免因術中反復牽拉氣管導致氣管黏膜水腫,影響呼吸[2]。后路手術的患者,因手術中俯臥位時間較長,易引起呼吸受阻,術前應指導患者俯臥位訓練。以適應術中體位,做好術前常規準備。需植骨者,備皮時注意供骨部位的皮膚準備。準備好術中用品,如X線片等。多與患者交流,給予心理支持,穩定患者情緒,向患者講解手術目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 頸椎手術后患者需絕對臥床1~2周。應注意頸部的固定制動,搬動患者時應采用軸線翻身,保持頭部與軀干長軸一致,防止頭部旋轉,同時預防壓瘡。離床活動時應帶好頸托,限制頸部的活動,保持手術后頸部的絕對固定。椎間植骨融合術后,在搬運患者回病房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頸部固定,一般用擋圈固定,必須有人陪同;頸部和肩部和頸部放置沙袋極限偏差的兩側,指導患者咳嗽,打噴嚏時能保護頸部;一致性改變姿勢,保持軀干,防止頸部扭曲。
2.2.2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病情變化,特別要注意觀察其呼吸狀態:前路手術術中反復牽拉氣管,氣管黏膜的損傷可導致水腫,術后常規吸入,鼓勵患者深呼吸和咳嗽更有效率。呼吸困難是頸椎前路手術后最重要的并發癥,通常發生在1~3 d。觀察頸部是否有腫脹,傷口敷料的非侵入性的滲出液的量、顏色和字符等[3]。患者傷口出血,頸部腫脹,增厚,呼吸困難,煩躁和紫紺等癥狀,要警惕局部出血或血腫,應立即通知醫生,并協助醫生拆除頸部縫,迅速清除血腫。
2.2.3 傷口護理 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滲血、滲液及引流情況等。頸椎前路手術傷口出血往往由于骨面出血或術中止血不徹底。當出血量過大,排血不暢時,可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當傷口敷料潮濕時應及時更換,保持引流條通暢,一般在2~3 d拔除。觀察頸部有無腫脹,如果有頸部腫脹患者,以及有呼吸困難、煩躁、紫紺等癥狀,應向醫生報告,協助開放創面,縫合傷口,清除血腫;如果呼吸后血腫不完善,應協助醫生行氣管切開手術。
2.2.4 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采取適當的體位,多為仰臥位,前路手術患者保持頸部稍屈曲位。采取軸式翻身,避免頸部扭傷,防止移植骨脫落。頸椎前路手術時制動:所有植骨固定植骨融合,這類患者,應使用頸部,胸部,頭部和頸部的石膏、枕頜帶或顱骨牽引和固定;也可在頸部和肩部的兩側,制動脖子與頸部,頸部的胸部和石膏固定,松緊要適當,確保可靠的固定。輕輕地咳嗽,在前面的頸柄打噴嚏。觀察和感受患者的身體和四肢的活動,確認有沒有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的現象。頸部固定2~3個月。指導患者做手捏皮球或毛巾運動,手指按按鈕或其他日常訓練,進行肢體關節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頸椎病的恢復過程是長期的、慢性的,并有可能在恢復過程中反復,要做好心理準備,選擇合適的枕頭高度,保證其正常的生理頸部和脊柱彎曲,避免長期空置,頸部屈曲或伸展,經常更換體位。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伸直脖子,定時改變姿勢,學會休息,避免長期頸部屈曲或伸直。進行頸部和上肢的活動或體操,使頸部和肩部的肌肉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1] 金芳.骨科臨床實用護理.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330-339.
[2] 李春青,王振青.頸椎前后路手術38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2):50.
[3] 南玲.頸椎后路手術治療頸椎病圍手術期的護理.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