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薦中,王海娜,李江波
惠娟,女,15歲,初中生。平素學習成績好,很聽話。在家庭中一同進餐時(在校就餐無此現象)出現惡心、欲嘔吐癥狀3個月余。父親為內科主任醫師,為其多次體檢及醫學檢查,無陽性所見,并為此查閱大量文獻,稱用過15種治療方法,包括各種暗示治療,均未奏效,故前來求治。
惠娟生母半年前因車禍去世,在此3個月之后其父與一女同事再婚。繼母原有比惠娟小一歲的女兒,一同來到惠娟家組成新家庭,共同生活。盡管繼母對惠娟態度很好,視如己出,“妹妹”也聰明懂事,舉止得體,但是惠娟心中對此還是很反感。只是覺得自己大了,應該明事理,因此沒有表現出不滿的態度。此后出現上述癥狀。醫生問反感的原因,惠娟說:“我媽媽去世后,爸爸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現在我爸爸把愛分成三份。那兩個人與我沒有任何關系,憑什么分享我的愛?”
意識清晰,衣著得體,舉止得當,接觸良好,問答自如,自知力完整,知、情、意協調。未見精神病性癥狀。
4.1 如何診斷?
4.2 治療中應該注意什么?
4.3 治療思路與治療經過是怎樣的?
4.4 治療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5.1 診斷 惠娟的癥狀只有在家庭就餐(繼母母女二人在場)時出現,在學校就餐時并不出現,因此癥狀可以認為是“境遇性嘔吐”。因為心里沒有真正接納繼母,所以引發軀體癥狀出現,那么“心因性嘔吐”的診斷是成立的(此前已排除器質性疾病)。在精神病分類學上,凡是由于心理因素導致的飲食、睡眠和性功能這三個方面出現障礙,統稱為“心理生理反應”。
5.2 治療注意事項 對于心理生理反應的治療,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舍本求末。只有解決了心理因素,癥狀才能夠緩解。因此,必須以心理治療為主,以期解決心因;否則盲目進行軀體治療或者針對軀體癥狀進行暗示治療,不僅不能取得較好療效,而且還可能延誤病情,使治療復雜化。
5.3 治療思路、經過與結果
5.3.1 建立心理模型 醫生為惠娟構建并講述了一個心理模型:未來某年,有10名像惠娟一樣優秀的同學在大學畢業后一同進入某著名外資企業,試用期滿后,全部留用。一天,老板召集這10位員工開會,讓大家選出其中2位,然后送美國總部培訓2年,回來后擔任部門經理。大家認為機會難得,每個人在選票上首先寫下自己的名字,另外一個選誰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這一個人要與我在國外一起生活兩年,所以一定要合得來,要有度量,能理解人、關心人、體諒人。這其中恰恰只有小王具備這些優點,結果只有小王得了10票,首先脫穎而出,獲得這難得機會。
5.3.2 闡明努力目標 醫生問惠娟:“你想不想成為小王那樣的人,具備優秀品質,能夠在未來競爭中,牢牢把握住機會,永遠處于不敗之地?” 惠娟毫不猶豫地說:“想!”
5.3.3 鎖定實驗對象 醫生進一步說明:優秀的心理品質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長期的修養過程,因此從現在起,就要努力培養。現在最好的一個培養自己優秀心理品質機會就是嘗試接受繼母,如果你能夠從內心真正接納了繼母,那么你所期待的心理品質就形成了。一個連后媽都能夠接受的人,還有什么容不下的呢?
5.3.4 治療最終結果 惠娟的父親一周后告知:惠娟的軀體癥狀已經消除了。
5.4 治療的理論依據
5.4.1 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產生的背后是有動機的,而動機的產生是由于人的“需要”[1]。如果試圖直接說服惠娟內心真正接受繼母肯定是徒勞的,因為一個剛剛失去母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不可能有接受繼母的“需要”。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具備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打敗對手,這是惠娟未來潛在的需要,當這一潛在的需要由醫生明確引出后,被品學兼優的惠娟所接受,因此心因被間接化解。
5.4.2 哲學理論 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惠娟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內心無法接受繼母;而未來能否在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是次要矛盾。醫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構建心理模型,成功地將培養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增強未來競爭實力,上升為主要矛盾。繼母的存在與接納,成為惠娟培養優秀心理品質的一個衡量標準,直接對惠娟的品質培養有利,于是繼母被真心接納,癥狀也就隨之緩解。
5.4.3 辯證統合心理療法[2]該療法強調以唯物辯證法作為統合各種心理治療流派的方法論,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作為心理治療的依據,使心理治療擺脫了各種流派的束縛,靈活地發揮作用[3]。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辯證統合心理療法的指導理論——唯物辯證法,在我國普及甚廣,受過高等教育的,都能夠掌握其要點,因此,該療法具備了在社區普及的條件。
1 杜文東.心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7-168.
2 李薦中.臨床心理治療與行為干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3):274-288.
3 李薦中.辯證統合心理療法在女性心理健康咨詢的應用[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1,2(3):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