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等
【摘要】“學歷越高,收入越高”是社會上普遍的看法,大學生臨近畢業時,也通常會面臨幾個困難的選擇:工作、讀研、出國。但是,無論是出國讀研或是工作,都不應該是畢業生的目的,而是提升自己在就業應聘時競爭力的一個手段。而經管類的專業由于實務的重要性與職業長遠發展對于學歷的要求之間一直存在矛盾,準畢業生們通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本文就是對于經管類專業畢業生下一步規劃進行探討。
【關鍵詞】經管類;畢業生;發展道路
畢業后是考研還是就業,對大學生來說向來是個兩難的選擇。在金融風暴之后,考研更被本科生瘋狂地追逐著。但即便是考研,就業仍然會在兩年后不期而遇,我們依舊要面對市場的考驗。不得不說,無數的學子在做出考研決定的那一刻,并沒有想清楚很多事,比如研究生畢業后的出路,比如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類型的人——學術科研型、教學型、企業職場型等等,便貿然報名研究生入學考試,缺乏自己的規劃。然而,當畢業生們讀完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刻面臨的可能是比之以前更為嚴峻的就業態勢。研究生的身份非但沒有讓自己添加多少實質性的競爭力,相反的,前后6.5年和社會脫軌,已不清楚如今的現實是什么樣子。所以,不能簡單的人云亦云跟風隨大流,錯失了良好的機會。那么,到底出國、讀研和工作對于畢業生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一、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
要想知道出國、讀研和工作到底意味著什么,首先要討論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具體因素,也就是用人單位到底看重畢業生那些方面的條件。
不同的用人單位對于招聘對象的要求具有較大的差別。以國企和外企為例,根據“2009年在滬外企人才需求調查報告”,在這項調查涉及在滬的104家外企。調查顯示,外企在招收應屆生時,最看重的依次為專業是否對口(36.36%):社會實踐經歷(24.24%),如是否在知名企業實習等;畢業生的在校表現(22.73%),如學習成績,是否學生干部等;以及應屆生的畢業院校(16.67%)。而在應聘者的能力方面,外企最注重的依次為溝通與交流能力;執行與動手能力:學習與科學思維能力;應用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其他能力,如時間管理能力、英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從這個數據上顯示,外企對于學歷的重視程度低于實踐的重視程度。而眾所周知的是,國企對于學歷的要求是十分硬性的,是否具有碩士文憑是許多國企對于招聘對象的一條直接考核。
另外,性別也是用人單位常考慮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經管類的專業就業而言,用人單位對于性別的歧視情況相比較工科專業來說比例相對較低,原因在于經管類的工作性質與體力活相去較遠,沒有什么女性無法勝任的工作,甚至女性在某些方面更適合于做這類的工作,例如文秘、會計等。但是,并不是完全沒有性別的歧視現象,女性的年齡會是用人單位考慮較多的一個方面。據某會計師事務所中層管理人員透露,對于研究生畢業的女生他們通常會多考慮是否簽訂合同,原因在于事務所對于女員工結婚生子的年齡預估在27歲左右,而大部分女研究生畢業年齡大約為25歲,而事務所高強度的工作非常不適合女性在孕期工作,繼而產生各類假期增加公司的成本,影響員工在公司的穩定度,還可能會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女生是否要讀研還需要考慮自己的年齡因素。
應該說,先考研還是先就業,見仁見智。不過,無論是選擇考研還是就業,首先都要從自身情況出發,理性地選擇,不要盲目地跟風。考研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考研?是找不到工作而考研,還是想深入研究專業而考研,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想通過考研逃避就業壓力,就是不現實的。一旦決定考研,首先要對考研的各個流程熟練掌握。不過,考研還是就業也要根據大環境,如果大環境對就業有利,不如先就業。
二、選擇發展道路需主要考慮的因素
近幾年,考研人數總體上升,今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反映了當前考研文化的興盛。與考研一族同樣忙碌的還有求職一族。2011年11月是招聘會扎堆兒的月份,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涌入招聘會,開始了他們的求職之旅。一張張簡歷,一次次面試,伴隨著他們走過寒冬。對于畢業后選擇工作或是其他,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1.畢業生自身興趣愛好
考研或是工作并沒有定數,對于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果。考研是一個難度相對較大的過程,如果畢業生并不喜歡研究,對于成為一個研究型的人才沒有太大的興趣,這樣的心態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可以選擇走出校門進入社會鍛煉自己的實務能力;如果畢業生致力于進行學術方面的研究,那么自然考研會更適合他。
2.具體的專業要求
經管類專業有其固有的特點。對于會計等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對于實務的要求非常高,用人單位對于經驗的看重程度甚至高于學歷,并且市場對于這類專業的需求度仍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就業難度不大。但是對于經濟學、信息管理等管理類學科,本科學位在人才市場上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另外就業難度也相對較大。
3.個人未來的職業規劃
在校就讀期間,學生就應該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相應的規劃考慮,畢業之時的選擇應該符合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避免跟風現象或者逃避現象發生。以會計專業為例,財會類是非常看重實務的專業,就業崗位對于專業性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大部分的財會專業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機會。由于對于實務經驗的要求,會計專業的學生,是否選擇讀研并沒有那么重要。如果未來對于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就是進入事務所,那么在本科期間多取得一些社會上認可度較高的證件例如CPA,ACCA等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對于自己的職業發展要求較長遠,尋求更高的發展,根據現在企業中絕大部分的中層以上管理者都是碩士學位以上,可以選擇讀研;另外也可以先工作,再就讀在職的MPAcc,學習工作兩不誤,在鍛煉了自己職業素質的同時還能夠獲得學位。當然,這需要根據個人時間決定。
4.是否有合適的工作機會
不少畢業生會遇到已經獲得學校保研資格或是正在準備考研,但同時有接到公司offer的情況。如果offer的機會非常好,符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的大方向,那么盡早的走出校門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畢竟人才市場也是風云萬變的,兩三年后的就業形勢到底如何、能否獲得比現在好的offer并沒有辦法預測,所以善于抓住機會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考研失利后的選擇
對于選擇考研的學生,每年的秋季雙選會都在考生的備考階段,并且是最為緊張的沖刺時期,大部分準備考研的考試都會錯過了秋季雙選會機會。如果來年一月份的考研失利,這個時候考生可能會覺得彷徨不定,究竟應該做些什么,這需要看考生的情感傾向是什么。
如果仍然是希望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專業實力和素養,緩解就業壓力,可以有以下的選擇。
1.拒絕就業專心考研
如果考生具備相當強的毅力和恒心,可以選擇堅持考研而不就業。但是,不能由于學生本身對于社會、就業存在著恐懼和逃避心理而做出這樣的選擇。對于經管類的畢業生來說,部分學科在本科階段確實不具備競爭力,名校的高學歷可以為自己的求職道路做良好的鋪墊。在審視自己的確具備一定的實力之后,可以選擇專心復習備考。
2.暫時就業“臥薪”備考
面對考研失利,可以選擇在較短時間呢找一份比較輕松的工作,這樣可以有很多業余時間繼續學習,從而在最佳合適的時機達到考研的目的。可能找到的工作會與自己的專業不稱,但是工作清閑,可以在滿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繼續備戰考研。
3.攻讀相關專業雙學位
由于自身所學專業面很廣、技術性不高,就業時崗位目的性不強,為了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及專業能力,加重就業時的砝碼而提高命中率,失利的考生可以選擇考取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雙學位”。
另外,考生雖然錯過了上一年年末的秋季就業雙選會,但是考研結束之后的三月份,各高校仍然會舉行春季雙選會。這會是另一個不錯的就業機會,考研失利的學生可以在春季雙選會上尋找合適自己的職業。此外,還可以在考研失利后為就業做以下的準備。
第一,支邊工作。如果在春季雙選會上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還可以考慮響應國家政策進行支邊。由于國家“三支一扶”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考研失利者可以選擇去農村基層工作。由于年輕,體力、精力旺盛,去邊遠的地區任職、從教等對于年輕人來說是很好的選擇。可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識服務于貧窮落后地區,為貧窮地區的發展建設盡應盡的義務,服務期滿還將獲得國家政策上的優惠。
第二,考證增強競爭力。經管類的專業有許多社會上認可度較高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是從業證書,可以從一定側面上證明考生的專業水平。在考研失利之后,還可以進行考相關證件的準備。對于經管類的許多用人單位來說,對于應聘者是否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是比較關注的,尤其是對于本科學校不甚理想,又與考研失之交臂的考生,選擇考證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增強競爭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結語
無論是什么樣的選擇,基于的都是學生自身對于自己的認識,以及對于大環境的把握。在大學期間,無論是經管類專業的學生還是其他專業的學生,都要分清形勢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只有做出了自己的規劃才能有目標的付諸實踐,才有可能收獲成功。無論是考研或是工作又或是其他的選擇,也都會有失敗的可能。面對失敗會加強學生對于很多現實思考,也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進行“兩個角色”的轉變。所以,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學生們都要勇于承擔責任,敢于克服困難,不能懼怕挫折。相信這樣的擔當才能夠幫助大學生向自己的理想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