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衍
【摘要】教學方式、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等變化導致大一新生面臨很多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在大學初期就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會給他們整個大學生活蒙上陰影。筆者嘗試在英語課前10分鐘的活動中穿插對大一新生的心理引導,幫助其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大一新生;英語課前活動;心理引導
一、大一新生的主要困惑
1.環境適應
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集體生活,成長背景、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各不相同的90后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感和內在的不安全感。有的同學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害怕與他人溝通,更容易在,ON上產生彷徨、苦悶、壓抑、焦慮等消極狀態。
2.學業發展
考上大學幾乎是中學生們惟一的目標。進入大學后,沒了老師的嚴格管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面對更多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的大學學習,新生們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于是茫然無措,失去目標,甚至會感覺憂郁、焦慮。且學習成績不再是評判大學表現的惟一砝碼。在群英薈萃的新集體內,曾經的優越感蕩然無存,無形中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失落感。也有學生因為不了解,對專業學習也很困惑。
3.人際交往
大學的人際交往更深刻、廣泛、多元化。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時,人們潛意識里會進行比較性的自我評估。面對大學的新生活,需要重新自我認識。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易產生孤獨、壓抑情緒、社交障礙等情緒。有的學生過于敏感,易和同學發生沖突或摩擦。
二、英語課前10分鐘活動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的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更注重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課前交際十分鐘是英語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循序漸進的具體分為三個階段:自我表述式(起始階段)—表演問答式(發展階段)—話題討論式(提高階段)。
筆者利用英語課前十分鐘,要求學生進行課堂報告。第一學期主要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表述式的課堂報告,從自我介紹開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介紹自己的家鄉,分享喜歡的電影書籍等。通過相對簡單的內容,激發學生說的欲望,強化其自我表達的心理傾向。有的班級要求學生二人一組,自我組合進行報告。
三、英語課前10分鐘活動中的心理引導
針對大一新生常見的心理困惑,結合英語課前十分鐘活動,筆者試圖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心理引導,幫助其運用所學的語言,通過交際勇敢表達自己,與他人進一步溝通,更好的適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最初筆者指定做課堂報告的學生。學期中之后不少學生主動要求做報告。學生開始感覺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課堂報告的內容包羅萬象:介紹自己;家鄉;堂兄弟姐妹大家庭生活;海外交換生經歷;志愿者經歷;喜歡的歌星球星影星;Hip-pop和Jazz;父親對自己的影響等。課堂報告的形式包括演講,趣味天氣預報,新聞聯播,圓桌討論等。
每次課堂報告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點評。心理引導主要在這一部分落實。點評以鼓勵為主,主要挖掘報告中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提高自信。提醒報告中可以改進的地方,提醒演講的技巧:如何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眼神的交流;用演講者的激情感染聽眾;注意聽眾的反應,適時改變策略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以針對性的點評和要求,幫助學生了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點撥學習的方向和途徑。
學生的表現讓筆者很驚喜。隨著課堂報告的持續進行,學生明顯從初入學時候的茫然不知所措,到現在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對大學生活更加融入;更懂得團隊合作;更注重和聽眾的交流,提問環節增多;動手能力有所增強,幻燈片越來越言之有物,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更注意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對于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培養樂觀豁達的生活情趣和積極健康的心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在大學教育的每一個過程中。在大一新生入學適應過渡期,學科教師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學生可能的心理困惑,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與人溝通的機會,增強自信,激發學習興趣,正確認識自我,調整目標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好的適應大學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