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男
【摘要】根據合唱課的教學中,淺談合唱教學的幾點體會,從聲音方面的訓練、音準與節奏的訓練、合唱教學中的聲部訓練、合唱曲目的學習與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的配合,五個方面總結合唱教學中的訓練方法。
【關鍵詞】聲音訓練;音準與節奏;聲部:合唱曲目;師生配合
一、聲音方面的訓練
1.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歌唱時的呼吸要依據發聲和歌唱表現的需要來進行的,在教學中,我們通常使用的是胸腹聯合呼吸法,運用胸腔、腹腔、隔肌的張縮來控制氣息。這樣使氣息在體內有足夠的空間。在聲音訓練方面,我在教學時我先對學生進行呼吸練習:學生起立,每人將手放在腰圍的位置上,做一個深呼吸的動作,讓全體學生一起吸氣,吸后停留瞬間,在輕柔的“嘶”聲有控制得慢慢呼出。在教學中注意學生在呼氣時要輕柔、平靜、均勻、舒展。并且不斷對學生進行糾正和反復認真的練習,引導學生掌握強、弱、快、慢、休止符等各種氣息的練習和運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呼吸方法。
2.聲音位置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在用聲上達到協調、平衡、統一。在對學生集體發聲時,要讓他們的肌肉松弛而靈活起來,以便消除一切障礙。好的合唱音質來源于正確的歌唱姿勢:做到頭正、身直、挺胸、收腹、平視。要保持興奮的狀態和打開喉嚨,放松下巴,張開兩指大的口形,抬高軟腭,做半打哈欠的感覺來進行發聲訓練。教學中,我一般從中音區開始訓練,解決好由咽喉產生的基本音,通過口腔的共鳴腔體加以擴大。鞏固中音區的唱法后,再向高低兩聲區擴展。低聲區可以用“mao”的母音進行練習,能逐漸找到胸聲共鳴位置,接著用“wu”母音從弱到強找準位置擴大共鳴腔。高聲區訓練時,由于聲音愈高呼氣壓力愈大,容易造成聲帶和喉頭緊張,因此讓學生做到打開喉嚨,穩定喉結,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的母音,輕聲高位的尋找頭腔共鳴位置,不斷鞏固,擴大音量。學生在剛開始學習中,有的找不到感覺,如:用白聲唱歌,針對這種情況,就用mi、o、u母音來進行訓練;對愛冒調的同學,用a母音來進行訓練;對唱歌時漏氣的同學,可用mi、yi、ya母音來進行練習。經過一段學習后,他們逐步克服了困難,找到了感覺。只要進一步加強訓練,從嚴要求,很快就會使學生掌握聲音位置的學習要領。
二、音準與節奏的訓練
音準是音樂表現的基礎,好的音準來源于基礎訓練。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和視唱練耳的技巧。在課堂中,先讓學生了解小字一組中的半音階和全音階的度數,進而加以掌握,再對他們進行一些與教材相結合的視唱和練耳的訓練。通過一段由淺入深的訓練后,學生的音準能力逐步提高。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示的藝術,節奏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入導因素,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所以培養準確、獨立的節拍感和節奏感對音樂表現是十分重要的
三、合唱教學中的聲部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合唱歌曲的聲部和訓練是合唱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聲部的均衡、和諧音色的統一起重要作用。可以采取由簡入繁的教學手段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的能力逐步進行提高。實踐教學中,我先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聲部訓練,然后對所學合唱歌曲進行對比教學,這樣既培養學生兼聽能力和對和聲效果的感受,又培養學生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音樂中和聲的美感和合唱的豐富表現力。由于這個部分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所以我在聲部的訓練時安排了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四、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應和諧共處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尤為明顯和突出,首先要有較好的組織能力,對學生有影響力和親和力。能保證每周至少2次的教學時間。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就算你的音樂天賦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學成,需要長期的兢兢業業的刻苦學習。第二,要有計劃。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認為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說有點象樣可以參加一些比賽。那么這幾年的教學得有目標和重點。首先要注意聲音的統一訓練并伴隨氣息的訓練,再慢慢的給予和聲聽覺訓練,多聲部的合唱訓練,音準訓練和歌曲練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合唱不是個人表現的舞臺,而是一個團體通力合作的結果。合唱拒絕:“個人英雄主義”。第三,要有耐心,恒心。對學生的聲音要有敏感,敏銳的聽覺,發現不好的聲音要立即糾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確。因為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如果自己的聲音不正確,他們就不正確。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練習要細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學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本著一顆赤誠的心堅持不懈,決不氣餒。第四,要增強自身的音樂修養和合唱修養。只有自己的修養高了,處理歌曲才會得心應手,聲部聽覺才會敏銳,才能訓練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隊。關于這一點我還要多向專業老師們請教,可以多聽音樂會,多看相關資料,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和合唱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