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要】高中古文教學遭遇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尷尬,怎樣更好地啃下這塊骨頭,許多高中教師都在探尋著。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課文講授中往往插用大量的“古事”,豐富人物形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古文;古事教學方法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識豜豭。”這是2010年江蘇高考考生王云飛的作文《綠色生活》的開篇。這篇古文寫就的滿分作文,把一個古文天才呈現至人們面前的同時,也引起了教師們的思考,這個學生是怎樣把古文運用到極致?究竟該怎樣啃古文教學這塊頭疼的骨頭?
“愛也古文,恨也古文”,成文現今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特色。“愛也古文”,是因為古文在高考試卷中分值多達22分,文字量小,只要肯下了這塊硬骨頭,語文考試分數將相對可觀。“恨也古文”,古文特殊的語言體系、語言習慣,特定的語法和語序以及特定的語言含義,都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學生記了成篇的詩詞虛詞句式類筆記,考試時閱讀起古文來還是困難重重。
造成古文教學這種尷尬境地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古文自身的特點和其語言環境的缺失。其次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古文編寫方面存在著環節上的脫節。最后,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最影響學生古文學習的原因。對課文蜻蜓點水般的簡單涉獵之后,就不厭其煩大講所謂的“規律”,使學生興趣全無;只注重文言詞句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實,將知識嚼爛喂給學生,忽略了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的自主理解。因此筆者認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樂于理解進而能夠理解是一條可行之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課文講授中往往插用大量的“古事”,豐富人物形象,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現將自己的粗淺做法歸納成以下幾條:
教學過程中穿插適當的古事來豐富人物形象。
古文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素養,塑造學生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一作用是通過引領學生體會文章豐滿的人物形象、優美的藝術語言和閃爍的思想精華實現的。應該說,古文學習中學生最感興趣的當屬那些傳奇人物,而部分古文或者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由于文章描寫側重點的不同,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筆墨較少。如果教師就文論文,很難讓學生認識到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不同版本的古事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有時同一史實在不同的作品中會呈現不同的褒貶真善傾向,因為不同的人對于這些史實的看法、敘述的角度不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這些不同版本的古事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史記》選文《刺客列傳》一文教學中,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刺客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春秋戰國時代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跡,都是歌頌他們扶弱拯危、不畏強暴、為達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剛烈精神,即所謂的“士為知己者死”。
用在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改寫“古事”來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古文的語言精練,語句跳躍性較大,在人物刻畫、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上受的限制較大。而記敘文可以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對環境進行具體描寫,將情節充分展開,把人物的性格在情節發展中逐步凸現出來。所以有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原作的理解,筆者會在教學中鼓勵他們對古文進行改寫,通過自主學習,汲取文中的思想精華。
例如在《赤壁賦》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引導學生。《赤壁賦》體現了蘇軾矛盾的人生和對儒釋道思想的融通、對審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文中充溢著淡泊、通達、恒久的宇宙人生觀意識。時空的阻隔和閱歷的缺失使得學生很難對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有深入的理解,但文章采用的主客問答的形式新穎而極具說服力。所以筆者引導學生將自身化身為“主”或“客”,根據原文加以想象,將文章部分改成小小辯論稿或者散文。學生的熱情被調動起來,都積極地參與其中,自助查閱工具書,互相討論一些較難翻譯的句子。然后由學生選取改寫得比較好的,投影展示;同時筆者也找到比較本色的改寫供學生參考。課堂上筆者曾提供了這樣一段改寫:
“蘇軾說:朋友,如果想不通,我們就拿腳底下的水和頭頂上的月亮這些最熟悉的事物來作為例子吧。長江水從古到今一直在流淌,不再回來。連孔夫子都曾經說過的:逝者如斯夫!從哲學意義上說,以前的長江不是現在的長江。但現實中,長江就是長江,它雖然每一刻都在變,卻又從來沒有變過。……”
學生討論后一致覺得文采不足,于是將其稍加改動:
“迎著那江風,蘇子動容:那那晝夜不息流淌至今的長江水,如夫子曾經說過的一樣,‘逝者如斯夫,一去不返。從哲學意義上說,孔夫子彼時的江水已非此時的江水。但我的朋友,你可曾看到這每刻都在變化的長江,其實亙古未變。月亮亦然,時而圓潤,時而宛如銀鉤,
如此,課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文特級教師韓軍在《中國教育報》發表過一篇題為《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文章,憂慮中國文壇未來的發展;王云飛的一篇滿分作文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絲曙光。古文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和民族瑰寶,是歷史淘洗的結晶,是學好寫好現代文的基礎;古文教學之路還有待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希望筆者的淺知陋見能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一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