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琴
【摘要】本文從語文三維目標的角度思考,關注課堂教學的一些小細節,闡述了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語文“雙基”,同時要學會“舍”,扎扎實實、本本分分為學生發展。
【關鍵詞】課堂教學;基礎知識:舍得
隨著語文新課標的逐步實施,小學語文試卷的結構由原來的基礎知識、聽說訓練、閱讀分析和寫作四部分轉變為三部分,這其中基礎知識和聽說訓練被語言積累運用所代替。這一變化牽動了處于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的敏感神經,使許多人對素質教育及新課標產生了誤解,所以在課堂上,少了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歸納,課上不再強調學生識記字詞,不肯再花費精力講解語法,句式修辭也是隨用隨講,導致了不少語文教師把基礎知識“逐出課堂”。語文課堂的這種傾向的表面變化是學生不再認認真真識記字詞,分不清名、動、形,搞不清主、謂、賓;而深層影響是妨礙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在這里我想提點自己的想法:
一、語文課切莫忽視了“語”的功能
汪潮教授說:語文首先是姓語的。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注重打好基礎。“雙基”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只有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字音要一個個念準,字型要一筆一畫寫對,基礎知識要一點一滴積累,讀文章要一句句讀懂,寫作文要一段段寫好。這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投機取巧。
其實素質教育與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掌握基礎知識,并不矛盾。從素質教育的要求看,能力是素質,知識也是一種素質;從考試內容來說,基礎知識不是不考,而是許多內容巧妙地轉移到了閱讀部分,使之由集中變成了分散,由原來的單獨設題轉移到了某一篇章段落的閱讀分析中。時間證明,任何一個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其語文基本功都會非常扎實。因此,任何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都是舍本逐末的錯誤行為。
二、學會多途徑的“舍”
一堂課,細心體味,其實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后,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其實,課程標準是可以操作的,通過精心設置符合文本的過程和方法,可以讓是學生學到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并陶冶好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舍滔滔不絕地講
講解式教學原本是進行聞言教學的一種方法,在歷史上齊過有益的作用。但現在,我們許多語文教師還是一上課便擺開架式,大講特講,力求講深講透,舍不得給學生一點兒自主學習的時間,結果是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昏昏欲睡地聽,好端端的一篇課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生氣。因此,目前我們要做的是多開放學生的腦,少開放教師的嘴。
2.舍源源不斷地問
目前,語文教壇上叫得最響的是啟發式教學,遺憾的是,我們的語文教師只注重形式,忽視了運用的條件和本質的東西,打著啟發式招牌的“問答式”在課堂教學中無限制地膨脹。課堂上,一問一答,熱熱鬧鬧,一連串毫無啟發性的體溫,把學生往教師事先設計的結論上趕,也不進行研討,教師便匆匆總結。我曾對一堂語文課作過統計,教師提問就達100多次,一節課成了名副其實的滿堂問。
以問代學,課堂上雖然氣氛熱鬧,但學生受益甚微。提問絕不是提出問題讓學生答出來就算達到目的,而是要將矛盾的焦點擺在學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思維的火炬啊。因此,我們眼前要正本清源,走出問的誤區,還啟發式一個清白。
3.舍面面俱到地教
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認為給學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廣就越好。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鋪天蓋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字、詞、句、修辭、寫作特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一而足,面面俱到。把有生命的文章作為一個“標本”去解剖,有的人這樣比喻語文課堂:“語文是可愛的小鳥,可教師卻拿著一把解剖刀。”試想,誰愿意觀賞一只被解剖得骨肉分離,沒有生命的“小鳥”?
有一首順口溜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的鞭笞可謂入木三分:“一本教材一支筆,先分段落后釋義,中心思想字詞句,學生不辨東和西。”由此看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實在不該貪多求全,一堂課,能夠突出一個重點,突破一個難點,解決一個疑點,就相當不錯了。我們要提倡:一課一個疑難點,一課一個目標。這樣。日積月累,學生自然就學到了知識,養成了能力。
4.舍高高在上地練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而我們的教師只抓住“以訓練為主線”大做文章,整堂課的訓練高高在上,一是訓練的難度高,學生答不上;二是訓練的要求高,學生答不準;三是訓練的分量高,學生答不完。實際上,一堂課就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訓練,與大綱的要求不一致,與教材內容不相干,與教育對象不協調。難怪連著名作家王蒙也感嘆道:“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不改革不行了。”
語文課程是基礎課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學習各學科都有很好的幫助。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才是語文教學真正的目的,而教師要做的,用崔巒老師的話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