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麗雯
【摘要】《我與地壇》節選(第一、二部分)出現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像是一道深刻的閃電,初讀是深邃,再讀是明朗。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托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關鍵詞】《我與地壇》;母愛;生命思考;教育意義
歷來,教師在教授這一課文時,多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母愛”,對于生命的思考卻是蜻蜓點水,而課文編者之所以選擇這兩部分作為教材,除了看重它的美文鑒賞價值之外,恐怕還看重了它的教育價值。對于當代青少年來說,如何正確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質,著意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克服脆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舉動,預防發生意外等等,顯然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教學中應給予足夠重視,注意對學生的熏陶漸染。本文試從教師個人的深層次閱讀,去體會《我與地壇》中的生命啟示,從而帶領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心靈感悟,更好地踐行本文的教育意義。
有些事情,在你的心里停留了很久,有時候好像已經忘卻,卻又常在一個始料不及的時刻,倏地蹦出來,抖落一身的灰塵后便如一道閃電般,要徹頭徹尾地釋放出它的能量與熱度。常常是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想法,從它的產生到實踐,總會花費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總是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完成它的歷程與使命。第一次讀《我與地壇》還是在三年前,它是一篇教材,我是一個教師,關系很簡單,它是一個任務,我要完成它。在教參的牽引之下,帶領學生體會史鐵生那殘缺的身心感受到的不一樣的母愛,而對于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不敢也不知如何解讀。就像匆匆走過的路人,看到一件可心的物品,卻又沒有時間停下來細細把玩,那一絲的遺憾常常在夢里飄浮,卻總是在現實里被忽略。再讀《我與地壇》,那一個個樸素的文字是擲地有聲,一粒粒地在我的心里碰撞出如古殿檐頭上的鈴鐺般清脆又古樸的響聲。
史鐵生——一個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他在生命最燦爛的季節,遇上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他再也無法用腳去體驗大地的溫度,體會行走的樂趣。而此后的歲月,他一直與尿毒癥為伴,他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由一位蓬勃的青年變成癱瘓的病人,由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名深刻的作家,他這不對等的人生經歷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張力。他經歷了許多肉體的磨難,卻獲得了精神的豐滿;不一樣的人生,也讓他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母愛;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史鐵生對于生和死的思索的確是透徹,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的關切。他獨到的見解早已讓眾人咋舌,然而在此我卻不想再討論這個永恒的謎語。史鐵生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痛苦的輕描淡寫、舉重若輕。明明是一種不堪以負的沉重,字字句句卻飄然若輕,就像枯黃的葉子飄落大地時的自然和必然,平淡和熨貼。落地無聲,卻雋永非常!用文學的語言,你可以稱他為“零度風格”,而我要說的是,他語言的嫻熟倒還在其次,更讓我佩服的是他面對生命苦痛時的舉重若輕。有時候,濁浪滔天、排山倒海的大張旗鼓的陣勢,倒還不如一幅平淡的表情、一個平和的眼神、一段平靜的敘述。
你從《我與地壇》里讀出了“宿命”嗎?其實史鐵生又何曾逃脫凡夫俗子的窠臼!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當生命地苦難襲來,沉重得讓你窒息的時候,將責任推給上帝是一種高明,是一種堅強,是一種解脫!而自己倒可以輕裝上陣了。
其實,相信宿命,反而是對生命的坦然,苦也好,甜也好,都是人生應該承受的,只是不要走入頹廢與消極的漩渦。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
而我又在思考:“它”只是古園嗎?或者是“上帝”的化身?還有那個“園神”呢?看到這些語句,我寧愿相信,史鐵生在園中并不是逃避,在內心的最深處,他是毅然地與上帝長久地對視與對話!抑或是談判?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
看到這些語句,我可以確信,“上帝”和“園神”是史鐵生迷茫與絕望時見到的一絲光亮,但它們從來不是史鐵生的主宰。哪怕是一種撕裂的疼痛,哪怕是一種揪心的無奈,史鐵生一直用他并不剛毅的目光的逼視著“上帝”。
“上帝”在這樣逼視中,無言……
而我們,在這樣的強大內心面前,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