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順
醫院新會計制度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國實行。新的會計制度是對原醫院會計制度的革新與深化,對醫院會計事務處理的規范與統一。應用1年多以來,在不斷的學習、理解與實踐中,了解了新會計制度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增加了對醫院新會計制度的認識,但也遇到過一些困難,產生了一些想法,本人就在應用過程中的一些淺薄的認識與大家探討。
1.1 配合醫改要求 明確醫院強化預算管理 新制度明確國家對醫院實行“核定收支、定向補助、超支不補、結余按規定使用”的預算管理辦法。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有條件的醫院可試點“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支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醫院主管部門應會同財政部門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加強對醫院預算執行、成本控制、工作業績等情況進行綜合的評價考核。
1.2 完善財務管理體制 進一步規范財務行為醫院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由原會計制度中“建議三級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更改為“三級醫院必須設立總會計師,有條件的二級醫院可以設立總會計師”,明確了對財務管理的要求;在負債與大型固定資產購置、對外投資等方面明確了要求:在大型設備購置及大型固定資產建設方面要經過嚴格充分的可行性論證,并報請主管部門及財政部門審批;在負債的管理上原則上不得進行非流動資金貸款。
1.3 科學地劃分會計要素 劃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大會計要素,提出固定資產折舊理念,體現固定資產的凈值;取消了固定基金、修購基金科目,將藥品收入納入醫療收入中,統一在醫療業務收入中反映。
1.4 提出成本管理理念 強化醫院成本管理 新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成本核算的原則、對象及成本歸集與成本轉移的方法;完善了成本控制與成本分析的內容;明確了納入成本核算的范圍;將醫院成本核算的目標及預算執行情況納入醫院及科室績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
2.1 藥品的計價 新制度規定,藥品的計價采用個別計價法,并按藥品實際進價核算。從會計學的角度來看,個別計價法適用于品種數量少價值較大的庫存商品,而醫院的藥品品種繁多,收發頻率及數量很大,且藥品價格變動較為頻繁。目前幾乎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均實現了HIS信息化管理,在計算機處理庫存藥品采用進價單獨核算時,出現了較多難以處理的困難,特別在“票貨不同行”及“進價變動”“盤點變化”等情況下,財務人員及倉庫管理人員均要進行多次的核查,有時甚至造成計算機處理數據的錯誤,增加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導致財務工作效率下降。
2.2 材料的分類管理與單獨計價 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規定,醫用材料應分為單獨計價與非單獨計價的兩種醫用材料,但在制度中對于這兩種材料性質的劃分并沒有明確規定,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醫用一次性耗材的性質,根據使用情況,很多醫用材料是可能同時存在單獨與非單獨計價兩種性質,而造成材料在超初分類時容易模糊。
2.3 計提醫療風險基金 新制度規定,按醫療業務收入的千分之三計提醫療風險基金,在發生醫療賠付時在提取的風險基金中列支,在年終醫療賠償基金無余額。按照業務收入的一定比例計提進入當期成本,這在會計管理中屬預提費用,并且規定按標準計提的部分及超支部分均計入當年成本(醫療業務成本),但新制度沒有規定基金的計提與結余(或赤字)轉支情況下的明細科目列支方法,如當年支出的醫療賠償數大于醫療風險計提數時,多支付的醫療賠償支出也只通過明細科目“計提醫療風險基金”核算。
2.4 收入的明細科目分類 在收入科目的明細分類中,按照江蘇省衛生廳及財政廳設置明細科目的要求,每一項明細科目均分列成參保收入與非參保收入兩種,按現在綜合性醫院的服務人群來分,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城市居民醫療保險、生育及工傷保險(社保)等多種現場結算的保險方式。新制度在參保收入方面沒有明確參保人員類型,且參保人員的結算方式受諸多因素影響,醫院的收入分類數據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在收入科目下還設置了“結算差額”明細科目,以核算醫保部門對醫院結算的差額。但在實際工作中,醫保部門對醫院的結算均在次年的上中旬,日常管理與結算均采用實際發生量的一定比例預付,結算差額數不可能在當月或次月核算出來。
2.5 體檢收入的認定與分類 體檢是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救治業務外的重要業務組成部分,很多醫院在著重強化醫療救治水平與能力的同時,不斷地增加人力與財力,以提升醫院的體檢服務水平與能力。體檢收入的形成大部分為各檢查科室檢查及診斷所形成的檢查收入。根據各醫院設置體檢科的模式不同,造成體檢收入構成不會由單純的各檢查科室的相關體檢檢查收入相加。新制度沒有設置體檢收入,而是規定將體檢的收入分類為相關的檢查檢驗等收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增加了財務核算的工作量。
2.6 衛生主管部門應對所轄同一地區兩套不同會計制度管理 根據新會計制度規定,新制度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級各類獨立核算的公立醫院,包括綜合性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門診部(所)、療養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這樣形成一地區的衛生主管部門要應對兩套不同的會計制度,在總結同一地區的醫療衛生總資源、總耗用、總產出等數據方面造成一定困難,甚至出現數據的不科學、不真實。而鄉鎮衛生院除在規模、功能設置等方面不同于綜合性醫院外,其內部管理,特別是財產財務上的管理上具有一定相同性。
3.1 醫療機構加強對財務會計人員的培訓 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新會計制度實施以后,會計政策信息只有少數會計人員參加到新會計制度培訓,而分布到某一個單位后,培訓過的會計人員會是個別人,所以造成一個人的理解偏差會造成本單位會計信息的處理失真,會造成單位整體財務工作水平下降。所以,主管部門及地方財政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對本地區所有衛生系統從業人員進行新會計制度培訓,對一些有爭議的會計處理方法提出相對統一、科學的做法,使整個會計隊伍的素質得到提高。
3.2 對藥品的計價采用相對易于操作的方法 如加權平均法計價 醫院的藥品種類多,收發量大,價格變動頻繁,單位成本差異較大,可以采用加權平均法。借助于完善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完成藥品的平均單位成本的數據采集與計算并不是件難事,并能準確地知曉醫院藥品發出與結存情況,減輕了醫院工作人員的勞務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醫療賠償基金的列支 要明確超出與結余部分的列支渠道 明確醫療賠償基金按規定計提部分和當年支出超出計提部分可以進入當年成本,并規定計提與超支部分通過不同的明細科目核算,對于結余部分的基金不得抵沖當年成本。
3.4 精簡與梳理一些明細科目 有些科目設置無法完成當初設置想法的可以梳理掉,統一、規范財務人員的工作思想。為簡化會計人員工作程序,方便工作流程,在醫療業務收入下可以設置“體檢收入”來核算這一特定的醫療行為。
新的會計制度的實施是根據實際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的結果。醫院新會計制度彌補了以前會計制度的不足,更符合現代醫院發展的要求,但在實際應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難題。醫院的財務工作者要努力學習新的會計制度,與時俱進,使醫院的財務工作更加合理化、簡單化,同時不斷優化執行存在的問題,以更好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