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梅,馬浩偉 (新疆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手術麻醉科,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麻醉恢復早期是患者病情多變的高危時期,尤其在拔除氣管導管早期[1],易發生呼吸循環等多方面的問題,嚴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此階段患者的應急護理,是全身麻醉恢復前最早期的護理,針對患者在拔管和即將清醒期間的麻醉恢復早期的監護和護理尤為重要。如何配合麻醉醫師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確保患者安全平穩度過麻醉恢復早期及整個麻醉恢復期,是巡回護士必須重視的問題。我院于2012年1月~2012年9月共實施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1743例,通過經精心護理,效果及佳,現報告如下。
本組1743例,男902例,女841例,年齡2~89歲,平均59.3歲。ASAⅠ~Ⅳ級,其中拔管后出現各種嚴重并發癥而再次插管的有3例,占0.17%。造成二次氣管插管的原因有麻醉藥殘余作用2例,低體溫1例。
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在拔管后早期,患者仍存在意識不清、嗜睡、定向模糊、躁動等大腦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的表現[2]。呼吸循環功能處于不穩定狀態,易發生各種并發癥。此時,巡回護士需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以及心電監護等,在完全清醒前要做好基礎護理,檢查備好搶救藥品,使吸引及供氧等設施處于備用狀態,還應備好喉鏡、氣管導管等用物,以防再次插管。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受麻醉、手術及原有基礎疾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全身麻醉術后患者發生的并發癥中近2/3與呼吸系統有關[3]。加強對麻醉恢復早期患者呼吸道的觀察與護理,可以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最有效的方法。床旁應備好吸引器,及時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防止氣道阻塞。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和節律的變化,發現有不協調呼吸或膈肌抽搐狀,應立即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內分泌物和嘔吐物,面罩吸氧或持續正壓呼吸,監測血氧飽和度,使其維持在正常范圍。同時警惕舌后墜、喉痙攣、喉頭水腫等所致上呼吸道梗阻的發生,一旦發生,應迅速有序地配合麻醉醫師做好搶救工作。
2.3 做好保暖工作:低溫不僅增加了機體的氧耗,同時也影響患者的麻醉藥物清除和術后康復,在麻醉過程中患者體溫調節中樞受到抑制,體溫極易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而變化,在恢復期對機體可造成嚴重損害。應積極采取升高室內溫度、使用加溫毯、液體加溫等措施維持體溫在正常范圍,對老人和小兒尤為重要。
2.4 控制躁動、防止意外損傷:使用麻醉劑后,患者在麻醉恢復過程中往往出現明顯的興奮期,意識模糊,出現躁動、幻覺,此時要求巡回護士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固定好患者肢體及輸液管,防止墜床和自行拔除各種導管而造成傷口裂開、出血、窒息等意外傷害,可遵醫囑給予適量的鎮靜劑[4]。恢復期患者躁動不安的另一個原因是鎮痛不足,全身麻醉恢復期隨著麻醉藥的麻醉作用逐漸消失,患者會感到傷口有一定疼痛,常出現呼吸、脈搏增快,血壓升高及出汗,這時可協助麻醉醫師采用靜脈應用鎮靜鎮痛藥物或進行鎮痛泵管理,期間注意觀察呼吸狀況。另外,患者術后恢復期對疼痛的耐受性可能與其認知程度有關,加強對其術前的心理干預,可減少其對疼痛的敏感度,從而減輕疼痛[5]。
2.5 保持循環系統穩定:全身麻醉藥物的作用及手術刺激對循環系統的影響較大,應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低血壓常因血容量不足或殘余麻醉藥的作用引起,應及時補充血容量,保持靜脈輸液通暢,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并應排除內出血的可能。對小兒及老年患者應注意控制輸液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干擾循環及引起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2.6 做好整理及交接工作:手術結束后,整理好患者的衣著,如有污染或浸濕,應及時更換。四肢手術應注意取下止血帶,以免遺留在患者身上。妥善放置并固定好各種引流管,做好管道標識。清點患者的隨身物品(包括病歷、影像學資料、假牙等),做好交接班的文書工作。
麻醉恢復早期是一個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患者病情變化迅速,瞬間即可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此階段的監護和護理時間雖然不長,但責任重大,如有疏忽,常可帶來嚴重后果。因此,要求巡回護士不僅要有熟練的護理技能和過硬的專業技術,而且要掌握各種麻醉用藥的性能和基礎復蘇技術。密切配合麻醉醫師,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安全平穩度過麻醉恢復早期。
[1]張 鴻,薛張綱,蔣 豪.老年患者非心臟手術術后呼吸衰竭的危險因素[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4,24(2):14.
[2]薛富普,袁風華.圍手術期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65.
[3]李 琦,林建萍,曾丙香.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6A):53.
[4]吳躍仙.術前心理干預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患者躁動、惡心、嘔吐的影響[J]. 護理研究,2007,21(7C):1920.
[5]李 梓.護理干預對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蘇醒期躁動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2009,15(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