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軍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近年來,我國美術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以中國特色為前提的基礎美術教育體系初步形成。美術教育要求教師靈活應用教材,根據當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本土藝術資源,同時也需要學校具有大膽創新意識、把握地方特色,靈活教學內容[1]。唐卡繪畫藝術也借著這股強勁的東風,在全國各地藏區高校和民族院校充分開展。有些高校的藝術專業開設了唐卡繪畫方向,有些則把唐卡繪畫作為特色課程。筆者現就如何利用本地藝術資源,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的優勢,如何設置課程,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如何將這門藝術推向大眾,并發揚光大做一淺探。
根據唐卡藝術的自身特點和現代美術授課方式,合理設置課程、分配學時、選取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對開展唐卡教學有重要意義。
課程的設置應緊扣培養目標,著眼于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知識的拓展與深化,逐步形成教學環節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科學的課程設置和完整的教學過程,充分考慮到本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生自我培養、自我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大綱和課程方案中明確體現唐卡的特色,在內容上,全面體現唐卡的發展進程、度量經和構圖特點、表現手法以及各流派的差異。教師必須精通一家一派的繪畫技藝,既要有傳統的訓練,又要有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從而確定教學方向。在課程結構和課時分配上,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充分利用地域等教育資源優勢,確定課程定位。唐卡課程進入大學課堂才十幾年,還沒有教學模式可供參考,有很多難點有待于教學過程中的探索、經驗積累。當完成一輪教學后,可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創新思想的教師對現有教學大綱與課程方案做相應的調整修改,使課程設置和體系更合理。
在古代社會,藝術職業具有濃厚的手工藝特點,藝術家或藝人對技藝的傳遞普遍依靠師承關系維系。這種師承關系,在形式上表現為師徒關系,在倫理上等同父子關系。除了技術傳承之外,藝術見解和精神的延襲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在傳統繪畫藝術教育觀念中,對于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如果不究其師承淵源,便失去了藝術上的師承關系,也就失去了藝術創造的根本意義[2]。唐卡繪畫藝術的傳承和中國傳統的藝術傳遞相似,主要是以寺院中以師帶徒的形式或家族沿襲的形式代代相傳。
在當代教育觀念中,教師的觀念和道德標準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含義,而學生作為學習者其思想和行為準則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藝術取向和發展需求已經被逐漸認可。教育者在視教育為己任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在美術教育中,單一的繪畫藝術教學系統已經被多種文化元素、藝術流派交融的教學觀念所影響,單一的教育觀念已經被多元文化觀念所取代。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應融入多種藝術思想,避免藝術傳承中學術思想僵化[3]。專業知識的教學要落實到一個個的“點”上,而專業知識的駕馭與運用又需要掌握一塊塊的“面”,學好每一個知識點,便于打好基礎,掌握好每一塊專業知識面,便于靈活運用。點和面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藝術思維就是知識點與專業面串聯的紐帶,可以起到以點帶面、以點促面,以面顧點、面點結合的作用。因此,唐卡繪畫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求,采用現代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教學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和相互影響的過程,教與學存在很強的交互性,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與服務對象。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藏族美術與宗教美術聯系起來,充分借鑒現行傳統美術教學中水墨畫、工筆重彩畫、油畫等的教學模式,面對不同畫體,善于對繪畫語匯、審美取向、表現技法等方面宏觀把握。在研究傳統唐卡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吸收工筆重彩設色和用筆等表現技巧,借鑒西方油畫的技巧,不斷豐富和完善藝術表現手法。讓學生應用已學習的唐卡表現技法結合工筆畫技法,融合現代繪畫工具材料,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表現藏區新生活、新風貌。結合現代藏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及生活,在傳統唐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唐卡作品,既不失藏族繪畫的基本格調,又不失傳統唐卡的元素。
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捕捉到鮮活的創作素材。在唐卡教學的實踐環節中,組織學生到藏區進行實地寫生與創作,既能讓學生體驗藏區生活、感受濃郁的藏文化藝術,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又能給從事唐卡教學的教師到藏區文化藝術相對深厚的地方深入體會的時間,將民間的繪畫技藝做系統的整理使之完善。比如青海的熱貢藝術之鄉——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那里的熱貢藝術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也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包含了唐卡、泥塑、堆繡、木雕、石雕5種藝術形式。也可通過積極舉辦學術講座,有計劃地邀請省內外從事藏族美術研究的知名學者、社會名人來校講學,進行交流和指導。
唐卡種類繁多,且在繪畫表現形式、造型、構圖等方面與其他畫種有極大的區別,要對其進行系統講解,需要大量的教學時間。教師可采用分階段教學法,對每階段確定相應的要求和與之對應的教學內容。第一階段進行線描訓練,涉及到“黑唐卡”的表現技法。第二階段進行“彩唐”的學習和創作,同時到青海或西藏觀摩、見習[4]。使整個教學從學習到創作有一個較為完整的內容和過程。在觀摩、見習前必須預設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懸念去看,去學習。做到有的放矢。觀摩后要寫出總結報告,對觀摩的內容進行思考,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討論,啟發學生思考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需要什么樣的素養,如何在傳統藝術表現方法上得到靈感,給自己的創作注人新鮮的血液。
唐卡課程需有自己的教學體系。學習傳統的根本目的在于創新,可根據現代繪畫材料、創作方法、表現手段,將已學的唐卡的造型、構圖作為參考,以藏族群眾的現實生活為題材進行創作。將現實內容與傳統唐卡的表現手法相結合,做一些練習。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將所學的唐卡繪畫技能融于自己的創作中,最后達到作品既有民族內容,又有民族繪畫形式,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更加完美。唐卡教學需要在不斷實踐中加以深化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科學合理的唐卡教學之路。
[1]榮梅.如何突出高師美術教育的地方特色[J].甘肅科技縱橫,2005(3):148-149.
[2]牛樂.論專業美術教育中的師承關系[J].教育革新,2008(9):68-69.
[3]蘭銳.特色課教育應學科化——唐卡教學的任務和面臨的問題[J].職業圈,2007(5):129-130.
[4]劉康楊.關于唐卡特色課程教學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1(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