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康
(定西市衛生學校,甘肅 定西 743000)
應用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處理公私事務所寫的文字、文書。應用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是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交際工具。應用文教學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有效手段,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用文寫作對于中職生而言尤為重要,但是長期以來中職應用文教學一直得不到足夠重視。
長期以來,缺乏具有針對性、靈活性、趣味性的適合中職生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的優秀的應用文教材。《語文》教材中的應用文內容也只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或內容相對陳舊,偏重于理論知識;或編排隨意,不成系統;或所選例文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示范作用。這使得應用文寫作教學缺乏必要的資源保障。
應用文教學普遍采用概念引入—文種特點講解—寫作要領分析—參照例文寫作—教師批閱評點的教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嚴重削弱了應用文寫作的實踐性和現實性,很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由于應用文自身具有的結構固定、格式呆板、語言平實、枯燥乏味的特點,導致教師不愿意教、學生沒興趣學,使應用文寫作教學缺乏課堂保障。
很多中職生不能充分認識應用文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意義。大部分中職生在初中和小學階段未涉及應用文體的寫作實踐,應用文寫作知識背景的缺失,使應用文寫作的教學目標落空。加之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下降,不少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熱情不高,厭煩和抵觸應用文寫作的學習,使應用文寫作教學缺乏必要的需求保障。
大部分中職語文教師缺乏應用文寫作的相關實踐經驗,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部分教師缺乏因材施教的教學設計能力和靈活運用有效教學方法的能力。不少教師認為應用文無非就是通知、啟事、假條、計劃、總結等,它們形式固定、內容簡單,缺乏時代氣息,不如文學作品有意思,沒有深入開掘的價值,因而對應用文教學關注少,研究少,使應用文寫作教學缺乏有效的能力保障。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側重點必須著眼于實用性、應用性。使學生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能熟練地從事生產一線的勞動與服務,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基本目標。中等職業學校應用文寫作教學必須緊緊圍繞實用性、應用性來進行。
近年來,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職業教育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應用文寫作教學在整個中職語文教學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應用文寫作教學和研究逐漸成為中等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新《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調整了課程任務、課程教學目標。新的部頒《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2009年頒布,以下簡稱新《大綱》),對課程任務、課程教學目標兩個關鍵部位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任務和目標突出強調加強語文實踐和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一調整,一方面突出了中職語文課程應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使語文課程更符合職業教育實際,更具職業教育特色,從而使語文課程擺脫長期以來“學科中心”的傳統體系,調整到以應用為主要特征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這一明顯變化必須體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
(2)新《大綱》強化專業性應用文寫作教學要求,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的要求更具體,更明確。對照新《大綱》與2000年《大綱》不難發現,2000年《大綱》對應用文寫作教學,僅提出讓學生“學會寫作常用和與專業有關的應用文”的原則要求,而新《大綱》則從明確應用文種和寫作要求兩方面進行了強化、細化。3個模塊中共提出了17項應用文種,其中,與職業工作有關的專業應用文有11項。并明確要求掌握各相應層次的應用文的寫法,做到格式規范、文字簡潔,能夠根據學習、生活、職業工作的需要恰當運用。
(3)新《大綱》增加和強化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和體現職業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學內容,如應用文寫作,同時,訓練點也大為增加。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改革突出實踐、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點,服務學生、服務用人單位的定位,決定了中等職業學校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具有適應職業需要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廣泛需求。因此,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模式,應用文寫作教學都要明確這一目標定位。
劉半農曾指出:“有許多人把公文程式當做應用文,這是錯了。因為公文程式只是些死套子,無文章之可言,必須是公文的內容才能稱為應用文。”[1]仔細審讀,《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論積貯疏》《出師表》《陳情表》《討武曌檄》《陋室銘》《送東陽馬生序》《項脊軒志》《祭妹文》等經典作品,如果按照現行文體劃分標準,莫不屬于流于程式的簡易應用文行列。然而它們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感動讀者的恰恰不是死板的格式,而是思想內容。應用文并非一成不變的模式化的僵死文體,它是一定時代一定社會的產物,也必定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所以,涉及應用文寫作的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服務時代,面向未來,突出其思維訓練的含量和對精神質量的提升。否則不僅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也無益于提高整個語文教學質量。
戰后歐美發達國家無不重視應用文寫作及其教學,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小學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中,不但應用文的范圍極其廣泛,而且凡是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語言應用內容,課程標準都分階段做了詳細的說明和要求,不僅如此,應用文寫作教學策略也十分科學。如德國寫作教材中的一課——《一次自行車障礙賽》。教材為學生提供的寫作情景如下:米夏爾、克勞斯等4人籌劃在大院里舉行一次自行車比賽活動。他們首先要撰寫一份活動籌備公告,然后寫幾封給社區成員的私人信件以獲得他們的經濟贊助,最后對活動開展過程進行文字報道。不難發現,在對一次活動的追蹤式寫作中,將公告、信件、報道等相關、相鄰的實用文體,被無形中納入到一個立體化的學習系統中,這對學生寫作技能的提高將是全方位的[2]。與之對照,我國的應用文寫作教學卻相對滯后,不僅教學方法落后,更主要的是教學理念陳舊。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老先生曾說:“語文教學過程中缺的就是生活的參與。”“一定不要忘記生活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把課堂擴大到校園、家庭、社會,讓學生結合本地、全國和世界的熱點進行寫作,讓生活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應用文寫作的實用性特點,決定了應用文寫作教學不能脫離豐富多彩的生活。所以應用文寫作教學內容一定要貼近生活實際,不能以本為本,要注重內容的“活”。“活”不僅指生活,還包括靈活、鮮活,即形式的活。人們常說“教育不能疏遠社會,教學不可脫離生活”,如果眼睛只盯著學生在有限課堂空間里的“學得”,而忽略了學生在豐富實踐活動中的“習得”,提高應用文寫作教學效率和水平只能是紙上談兵。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應用文寫作教學評價是對應用文寫作教學效果進行衡量評判的教學活動,評價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已不符合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中職教育,這就要求中職應用文寫作教學必須打破陳規,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針對中職語文的課程目標、教學特點、學習方法及應用文寫作教學的特殊要求,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評價:(1)創新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多元化。即評價主體由語文教師單一主體轉變為教師、學生和他人、相關專業教師等多元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并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自我評價,使學生學會實踐思考,發現自我。在學生自評、自我反思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同學及其他相關人員對學生學習的某個環節或全程進行評價。(2)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突出實用性和應用性。(3)摒棄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代之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形成性評價。(4)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5)封閉性評價和開放性評價相結合,注重開放性評價。
新《大綱》對語文課程任務和目標的定位,著力點在為“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奠定基礎,“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以及“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突出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服務功能。新《大綱》對語文課程的任務和目標定位非常明確,也為中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指明了方向。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好、激發和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需要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和不斷努力。
[1]劉半農.半農雜文二集[M].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
[2]吳國鳳.植根生活貼近自我——中德應用文寫作教學比較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