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源,張 潔
(昌吉衛生學校,新疆 昌吉 831100)
我校將性健康教育列入選修課程中,就如何面對性騷擾、怎樣了解性病和艾滋病相關知識、正確認識貞操問題、緊急避孕方式等內容,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了溝通。
中職衛校性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轉變觀念是第一步。講授性健康教育知識首先要突破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以自然的心態面對。中職衛校的學生年齡多為14~18歲,已經到了青春發育的中期,且人體結構學中對于男、女性的生理知識講解得已經很具體,因此應把講授重點放在性心理、戀愛、避孕與人際關系的處理上。
當前適合性健康教育課程使用的資料不多,盡管網絡上有大量信息和資料,但其內容良莠不齊,不宜直接采用;雖然國外在性健康教育方面開始的較早,效果不錯,但國外的社會倫理道德和文化背景與我國存在較大的差異,適合的資料也不多;而以往的資料又太陳舊,不適合當前的社會背景。另外,由于自身或家庭原因,學生對性健康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學校具體情況有所不同,如不同地區、農村和城市學生的心理開放程度不一樣,普通學校與中職衛校的學生也是各有特點。而校本教材更貼近本校學生的特點,更容易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開展性健康教育要開發校本教材。
性健康教育雖然是選修課,但筆者感覺要想講授好并不輕松,在教授過程中,總覺得原有的知識不夠用?,F在的學生思想變化快,從學生反饋來看,性健康教育課程不能滿足其對性知識的渴求,講解深度不夠。在筆者看來,性健康教育課程不僅包括生理知識,還涉及心理、法律、醫學以及人際溝通等多方面內容,而且性健康教育課程系統性較強,課程設置的邏輯關系比較緊密,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較高。因此,如何使課程更具針對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在開課之前,教師對學生的性知識、性態度做了問卷調查,對學生性知識的認知程度等進行統計分析,以確定具體的授課重點。
有學者指出,性健康教育課更多涉及的是性觀念問題,單純的講授不僅學生很難接受,也起不到實際效果。而探討式學習最大的好處就是打破了師生間的障礙,實現自由暢快的交流[2]。在性健康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往往是處于同一信息源的平面上,新的價值觀不斷涌現,教師在很多方面已不再是先知先覺者。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指導者、服務者和學習伙伴。教師應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穿針引線,創設一個平等、和諧、寬松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以探討的方式開展教學。
探討式教學方法貼近學生實際,更容易使學生進入角色。講授過程中可結合討論、游戲、講故事、知識競賽、辯論等多種形式,配合多種傳播載體和實物模型,既生動又有效。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探討,并由小組代表闡述討論結果。對有代表性的意見,教師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和點評,并在點評中使學生形成共鳴,達成共識。這樣對學生觸動更大,印象更深刻。這種探討式教學方法很受學生歡迎。
性健康教育涵蓋范圍相當廣泛,它不僅包括性生理知識,還包含性別教育、性心理教育、性美感教育、性道德教育等。因此,性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生理和心理領域。從內容角度講,生理構造是基礎,心理層次是重要組成部分,倫理道德是核心,引領著心理教育方向,而性審美教育則是性健康教育的最高層次。
開展性健康教育需要多種層次教育有機結合,應寓倫理道德和性審美教育于具體的事例中,通過具體事例給學生帶來啟示,而不是單獨地講授[3]。比如在女生月經的問題上,如果只講女性為什么會來月經,它對于女性有什么意義,怎樣保健及如何處理痛經,往往過于表面化。但如果將課程內容提升到性道德領域,啟發女生將來如何做女人,告訴她們未來要承擔做母親的責任,而要做母親,就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堅持適度原則,既尊重別人,又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講授無形中會對其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性道德觀。
而男生也有必要了解女性的月經知識。當他們認識到月經對女生近期和遠期的影響之后,教師可啟發他們怎樣做才算合理,培養他們的紳士風度,如不沖撞女生、不隨便接觸女生身體等,多幫助、照顧、愛護女性。既可促使其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助于男女生之間的和諧相處。
性道德是性健康教育課程的核心,但性健康教育課程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層面,應該以獲得美感為目標。如在異性交往問題上,家長和學校一貫的態度都是反對的,認為是早戀,不利于學習。實際上,異性之間相互吸引,在交往中產生感覺,是人性本能的表現,在信息時代過分壓制這種方式已明顯不合時宜,且是對人性的扭曲。
若家長及學校能轉變觀念,不壓制青少年異性之間的交往,并適當予以指導,其內心深處就會產生美的感覺,原來的抵觸情緒就會轉化成一種動力。同時為了進一步獲得這種美,學生會不斷地改變、提高自己,發揮更大的潛能。
以感受異性美為目標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塑造自身的性別美,并在與異性的交往中豐富自己、提升自己,這樣的教育和開展方式不但更適合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且也更加人性化。
[1]赫欣,胡忠德,劉國良.漯河衛生學校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3):279-280.
[2]陳晶琦,趙德才,王嘉,等.北京市3所大學一年級學生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2(4):332-333.
[3]徐明,邵佩蘭,張振漢,等.寧夏大學農學院學生性知識與態度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