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中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根據廣西衛生廳社區護士培訓任務,截至2012年6月,我校已舉辦11期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班,對玉林、梧州、貴港3市的556名執業護士進行了社區護士崗位培訓,使其具備社區服務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向個人、家庭提供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社區護理服務。經培訓的556名護士中有553人已通過衛生廳組織的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考核(3人因病棄考),現已成為當地醫院、社區衛生服務站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服務的業務骨干。
回顧11期社區護士崗位培訓班的辦班歷程,筆者認為要做好社區護士培訓工作,必須制定社區護士培訓步驟。只有將每一個步驟落實到位,才能圓滿完成社區護士培訓任務。現對培訓步驟介紹如下。
我校領導對社區護士培訓工作高度重視,認為要想培訓任務圓滿完成,成立培訓領導小組尤為重要。培訓領導小組是培訓工作的核心、樞紐,是培訓順利進行的保證。培訓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小組成員由教務科、總務科、財務科、保衛科及附院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培訓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教務科副科長擔任,成員由教務科有關人員組成并負責具體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培訓領導小組成立后,充分發揮領導的核心作用,在其領導下,各學科迅速行動,通力合作,使11期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工作有序進行,圓滿完成了每期的培訓任務。
挑選培訓教師是保證培訓質量的基礎。要求培訓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豐富的專業知識、靈活的社區護理技能和嫻熟的教學方法。所選8位培訓教師均符合以上要求,其中主任護師1人,高級講師2人,主管護師1人,講師4人。根據培訓教師專長,分別安排其擔任社區衛生服務概論、社區護理概論、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特殊人群的保健、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護理及康復、社區精神衛生及精神障礙者的護理管理、社區緊急救護、臨終關懷、社區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課程的主講,獲得了理想的培訓效果。如社區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課程的主講教師是主任護師,是我市護理學會會長,既有現代護理學理念、社區護理理論和操作技能,又有嫻熟的教學方法,在培訓中采用案例、多媒體、實訓等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好,所傳授的操作技能切合工作崗位,獲得學員好評。
培訓辦公室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培訓大綱,明確培訓目的,制訂并實施具體的教學計劃是搞好培訓工作的前提。培訓前,辦公室組織8位培訓教師認真學習培訓大綱,統一思想認識,將培訓任務分解到每位任課教師,由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并交辦公室批準后實施。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辦公室領導督查教學計劃落實情況。教學督查實施項目為:每次教學的課題、課時、課型、授課日期、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后小結、反饋題、教學體會。將教學督查結果及時反饋給任課教師,使其不斷完善隨后的培訓教學。
556 名學員均未學過社區護理學,僅有9人學過全科醫學概論。對于這些學員,采取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做好培訓工作的關鍵。
社區護理學中的社區衛生服務概論、社區護理概論、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社區特殊人群的保健、社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的護理及康復、社區精神衛生及精神障礙者的護理管理、社區緊急救護、臨終關懷、社區常用護理技術操作等內容的教學,由教師制作課件,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學員在有限時間掌握了大量知識。
根據教學目的,組織學員進行案例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其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患兒,8歲,患先天性近視,問該患兒的疾病與家族是否有聯系。學員通過制作其家系圖就可以掌握對家庭遺傳性疾病的分析和診斷技能。又如,在高血壓病的社區綜合干預教學過程中,采用高血壓病的社區綜合干預效果觀察案例,使學員認識到社區綜合干預可以使病人掌握高血壓病相關知識,提高疾病防范意識,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使血壓達到良好的控制水平[1]。
每期培訓班都設置了班主任。挑選思想道德素質好、業務水平高、身心健康、善于學習、樂于奉獻的教師擔任培訓班班主任。擔任班主任的基本條件是:忠于國家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堅持科學發展觀,具有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師德高尚,為人師表,責任心強;掌握教育基本規律和相關法律法規;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尊重學員。每期培訓班的班主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由班主任建立學員學籍,挑選合適學員任班長,加強培訓點和學員的溝通和互動,及時解決學員的食宿問題,完善通訊錄,制作學生證,每次課前進行學員考勤,課余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填寫學生手冊,培訓結束時組織全班合影,舉辦師生座談會,評選優秀學員及優秀教師等。
實踐證明,要做好社區護士培訓工作,就必須制定社區護士培訓步驟,按步驟將工作落實到位,才能圓滿完成社區護士培訓任務。
[1]吳曙粵,王艷寧,覃業寧,等.高血壓病的社區綜合干預效果觀察[J].廣西醫學,20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