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北京衛生職業學院,北京 100053)
護理專業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運用護理程序為患者提供正確個性化護理的護士[1]。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符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的護士,筆者在中專護理班兒科護理教學中,嘗試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配合病案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經過實際教學檢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具體在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現以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為例,將其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介紹如下。
我校2009級3個護理專業中專班,學生均為初中畢業生。3個班采用統一的教學計劃、大綱、教材。教學時數均為2學時。學生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均無明顯差異。
采用整班抽樣法,以09811班為對照班,采用講授法;以0982和09812班為實驗班,采用PBL教學法。對照班和實驗班在授課結束后,統一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檢測其學習效果,并讓其填寫學習效果調查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如下。1.2.1課前準備(1)教學設計:在認真學習教學大綱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主要采用PBL教學法。教學手段采用以問題作為主線,以案例創設情境,以小組學習任務單為載體,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的方法。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好5個問題和1個教學案例,并打印成文,提前兩周發給學生,以便于學生就問題查詢資料。
(2)資料查詢:全班分為8組,每組5~6人,選出組長,以小組形式分工合作,利用課余時間分別查閱教材、雜志、網絡等,將信息整理成文,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小組討論,把討論結果和問題記錄下來,留在課堂進行進一步討論。由于中專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還應安排學生復習與本次課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新課。
(3)復習導入:引導學生復習維生素D的來源,有助于學生理解造成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從而推導出本病的常見病因。1.2.2探索新知(1)提出問題:展示本次課的教學內容,講解學習目標。向每組發一份課堂小組學習單,印有典型病例的小條,用于討論時參看。教師通過展示典型病例、創設情境,提出本節課要討論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是:疾病病因、針對病因的預防措施、臨床表現、化驗檢查、治療要點及需要采取的護理措施。
(2)分析問題:小組學習單用法分析。教師在展示小組學習單的同時,講解小組合作學習單的運用方法。小組學習單每個問題下方都有等待學生填寫的表格,主要有問題討論的知識點,疾病的病因、預防措施、臨床表現、護理措施及患兒具有的相關支持材料。每個表格的設計均結合了教學內容的架構,在關鍵之處設有提示性詞匯或序號。在課程講解之后發放小組學習單,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3)解決問題:此階段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展示活動內容,提示評估要點、過程,學生即可開始合作學習。每位學生都要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相互糾正、補充,教師在各組間做巡回指導。在小組任務單完成之后,請每組的學生代表匯報任務單的填寫結果,由其他組學生進行補充。學生報告結束之后,由教師進行點評。
解決問題1:本患兒的主要發病原因有哪些?
這一部分學習任務表涉及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主要病因和本患兒的病因兩部分。學生依據查找的資料,能夠很容易完成前一部分,而第二部分就要求學生分析、討論病例給出的信息。為節約填表時間,只要求學生在完成前一部分的基礎上,在資料中劃出后一部分的答案。
解決問題2:本患兒應采取哪些預防措施可避免發病?
學生此階段容易出現照搬教科書或所查資料上列舉的預防措施,教師在點評時應提示學生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服務。例如:在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預防措施中,有鼓勵母乳喂養一項,但典型病例中的患兒已9個月,出生后即人工喂養,鼓勵母乳喂養的措施就不適用于該患兒。
解決問題3:本病例的哪些信息符合佝僂病典型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結果?
這部分是重點、難點,中專學生自學難度大。檢查學生課前準備情況時,筆者發現這部分內容的資料搜集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根據中專學生的特點對該問題進行了適當調整。教師先借助課件及大量圖片、音像資料展現患兒的精神癥狀和骨骼畸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患兒的臨床表現、陽性體征及輔助檢查,在理解教學難點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臨床邏輯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各學習小組均按時完成任務單填寫,報告學習結果之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然后各小組進一步完善學習單,記錄重點、突破難點。
解決問題4:補充維生素D有哪些方法?你如何建議該患兒補充維生素D?
這一部分要求為患兒制訂出具體的護理措施。學習任務表涉及以下內容:口服維生素D制劑的治療量改為預防量,肌內注射維生素D制劑的注意事項及操作要求,維生素D的中毒預防措施。教師在點評過程中應強調用藥安全,幫助學生理解維生素D制劑的特點和用藥方法,體會護士在安全用藥中的職責。
解決問題5:如何預防骨骼畸形?如何進行“O”型腿矯形按摩?
在此階段的學生學習任務表涉及日常護理預防和矯形兩個層面的護理措施。學生之間相互練習骨骼畸形矯形按摩,教師巡回指導。
至此,本次課學習任務完成,學生組間互評學習完成情況。
(4)課后小結: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回顧本次課的理論要點,理清思路,整合知識架構;示范骨骼畸形矯形按摩動作;點評本次課各組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效果。最后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用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本次課采用PBL教學法,教師依據解決問題的思路精心編寫了案例和學習任務表,起到了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架、理清思維脈絡的作用。課堂上,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圖片以及現代化的影像學資料進行講解、點評,突出重點、難點和護理要點,啟發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各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報告討論結果,搶答課后檢測題,課堂氣氛積極活躍。習題檢測平均分實驗班高于對照班8分。教學實踐后發現,學生運用現代化手段搜集資料的能力超出教師的預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課后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92%的學生認為這是他們成就感最強、學到東西最多的課,比對照班高25%。互動教學還增進了師生關系,尤其對于原本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期末除1人因病缺考外,參加考試學生的總評成績均高于合格線。但調查結果也顯示,有5%的學生認為學到的知識不夠系統。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體會到,PBL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展開自學、討論[2]。課堂上,教師運用問題結合病例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自學、互學的主動學習習慣,按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對學生能力進行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認真分析案例中提供的各種數據和錯綜復雜的信息,并聯系臨床實際解決問題、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有:課前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難點,明確范圍和深度。教學案例是學生教學過程中進行探討的核心內容,因此,案例的編寫要典型、精煉,注意細節,既要有明顯的信息,還要有隱含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有親身實踐的經歷,采集真實典型的案例,還要注意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向和時間,控制課堂進程。在遇到學習難點或理解錯誤時,學生可能會需要教師進行講解,教師首先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然后講解難點,再糾正錯誤,引導學生不斷深入,獲得正確、全面的答案。學生還可能在匯報時給出教師想不到的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牢固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敏銳的評判能力,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學生給予恰當指導。在PBL教學法中,學生課前的任務量很大,不建議教師每次課都用,避免學生感覺負擔過重,參與熱情下降。
[1]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護理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王愛平,代穎.PBL教學法對護理本科專業課教育環境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6,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