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儒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少人急功近利,把進醫學職業院校求學的目標鎖定在掌握一門專業技能上,為將來的生活尋求支撐,從而助長了重視職業技能培養,輕視人文素養教育的價值取向。許多醫學職業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學和科研圍著專業轉的現象,最終形成單一的“專業加基礎”的辦學格局。有關醫學職業院校課程開設情況的研究顯示,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的課時數不到總課時數的1/10。這些院校從課程設置到校園文化,都缺乏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人文氛圍,造成學生缺乏對大是大非的判斷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也導致一部分學生步入社會后,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低,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存在人際關系處理、承受心理壓力及應變能力不足等現象。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人文素養教育能力與教師的經歷和學識密切相關。醫學職業院校加強人文素養教育,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但目前醫學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缺少鼓勵教師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激勵機制。現在醫學職業院校體制建構以學術領域分工為原則,專業教學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活動往往被視為是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所以人文素養教育被忽視。二是教師缺乏結合專業進行有效人文素養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筆者在分析一組關于醫學職業院校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情況的調查數據時發現,只有1/3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能夠經常對他們進行職業方面的人文教育;有近1/4的教師反映,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有關敬業愛崗、誠實守信、服務社會、創業成才等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比較困難”和“難度較大”。總體而言,相當數量的教師專業教育技術比較過硬,但由于受觀念和能力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滿足于教給學生專業技術,而不能有效地將人文知識有機融入專業教學中,造成了人文素養教育缺失。
醫學職業院校學生往往是邏輯思維的“巨人”,形象思維的“矮子”。調查發現,他們對于人文知識的接觸普遍限于學校教育,只有27.27%的學生在問卷調查中能正確回答《辛丑條約》的簽訂時間。而從課外書籍的閱讀情況來看,大多數醫學職業院校學生對涵蓋人文知識的讀物或學科不感興趣,他們習慣于熟識而理性的思維和學習。另外,在與調查對象的交談中得知,大多數學生在選修課程時傾向于營養與膳食、職業規劃、老年疾病護理等專業明確的課程,很少選擇大學語文、美術欣賞、影視賞析等人文色彩較重的課程,就算選修了這些課程的學生也表示是為了湊夠學分。另外,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他們往往偏向于懸疑推理、探索探秘類的書籍,而對中外名著卻無人問津。
愛因斯坦曾說:“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文素養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和基礎,丟掉了這個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精神和主旨,就是不成功的教育。而且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許多重大課題,經濟建設中的許多重大項目,常常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思維和多學科的聯合攻關才能解決,過去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這種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要摒棄傳統的醫學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將人文素養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上來。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完整性特點。這種完整性體現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及學校總體發展戰略等整體構建上,更體現于學校管理、師資隊伍建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工作中,體現于高職院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因此,要使人文素養教育進入新的歷程,學校領導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人文素養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將人文素養教育納入學校整體規劃,而不是僅僅將人文素養教育當成可有可無的“軟任務”,流于表面和形式。
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質是做人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奠定學生從事社會工作、承擔社會角色,特別是職業角色的重要基礎。醫學職業院校應當從實際出發,認識到學生適應職業生活是其開展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的本源和載體,而專業技術教育恰恰是最能直接體驗未來職業生活的有效途徑,它比其他課程能更直接、更具體地體現人文精神。因此,我們要改革人文課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內化,以構建屬于自身的知識體系,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另外,實踐是職業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實踐對于人文素養教育的實施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專業實踐課程更是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的極佳場所。一些高職院校探索的人文素養教育“產學研結合”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雙中心”模式、“生活體驗”模式、“工學交替”模式等,都值得借鑒和推廣。
人文素養教育對于一個人、一所學校以及全社會都是極其重要的,它是社會的基礎。因此,醫學職業院校要確立專業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形成完整的教育觀,將“何以為生”與“為何而生”的學習結合起來,且把“為何而生”的教育放在首位。先做人,后做事。醫學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結合職業特色,建構人文素養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校園文化。應根據不同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關鍵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熱愛和開拓創新精神,以此成為醫學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責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知識、技能的“經師”,要做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人師”。教師是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關鍵,如果教師缺乏人文素養、人文思想,學生便不能從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師不但要精通專業知識、技能,有淵博的文學、藝術、心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還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生活目標;要不斷加強自身包括思想、情感、品德、人格在內的人文修養,給學生更多人文精神關照,以自身良好綜合素質折射出來的人格魅力,熏陶和影響學生,為學生成才打好基礎。教育的最終使命是培養人,教育的本質說到底是“人才資源的品位和質量的轉換與提升”。因此,醫學職業院校要把專業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整合起來,將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于整個專業和職業教育全過程,讓職業教育更具生命力。“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實施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的骨干力量。為了更好地實施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在今后“雙師型”教師培養中,有必要把人文素養及人文教育能力作為必要素質進行培養。同時,改革教師的評價體系和辦法,要求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和動手能力,還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素養,以促進醫學職業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的開展。■